
(1).戰勝萬人之術。指兵法。《史記·項羽本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三國演義》第六六回:“昔 戰國 時 趙 人 藺相如 無縛鷄之力,于 澠池 會上,覷 秦 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 黃葆桢 《楊哲商烈士悼歌》:“丈夫當學萬人敵,一書一劍将何為。”
(2).指勇力可敵萬人。《三國志·魏志·程昱傳》:“ 劉備 有英名, 關羽 、 張飛 皆萬人敵也, 權 必資之以禦我。”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其 黑寡 、 暮未 二渠,皆萬人敵。”
“萬人敵”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統率軍隊、運籌帷幄的能力,即通過戰略戰術擊敗大規模敵軍。這一含義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的典故:“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這裡的“萬人敵”強調對兵法的掌握,而非個人武力,是古代将門世家重視的軍事才能(如北宋楊家将的帶兵策略)。
指勇猛過人、武力超群,形容個體在戰場上可匹敵萬人。例如《三國志》評價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後世常以此形容猛将,如“萬夫不當之勇”。部分文獻中也會用此詞直接代指猛将,如“黑寡、暮未二渠,皆萬人敵”(《聖武記》)。
需注意語境差異:在先秦至漢代文獻中多指兵法(如項羽),而三國後逐漸偏向形容個人武力(如關羽)。現代使用中,兩種含義并存,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萬人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能夠戰勝或者對抗任何人,是一個非常強大和具有威力的形容詞。
《萬人敵》這個詞的部首是“⺅”(人),總共有6個筆畫。
《萬人敵》最早出自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關羽的著名武将,他非常勇猛善戰,無敵于天下。因此,人們形容他為“萬人敵”。這個成語後來就用來形容其他人或事物非常強大,能夠戰勝衆多對手。
《萬人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萬人敵」。
在古代漢字中,「敵」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攴」(攵),表示攻擊的意思,右邊是「氐」,用來表示一個古代少數民族的名字。這個寫法強調了敵人的攻擊性和威脅。
他的戰略眼光和執行力使他成為商界的萬人敵。
千人敵、百人敵、萬衆敵、萬壽無疆
無敵、無所不能、無人能敵
軟弱無能、不堪一擊、無能為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