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腔作势,摆架子。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当不的他纳胯挪腰。”亦作“ 纳胯那腰 ”。
“纳胯挪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成语意为装腔作势、摆架子,通常用来形容人故作姿态以显示身份或权威。
出自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当不的他纳胯挪腰。” 此处通过人物对话,生动刻画了角色故作姿态的行为。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写中,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对虚伪、做作行为的讽刺。例如描述某人故意摆出高傲态度或虚张声势时可用此词。
该词亦作“纳胯那腰”,两者含义相同,属于同一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
《纳胯挪腰》是一个地方方言词汇,主要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使用。它形容一个人迅速敏捷地跑动或移动身体的样子。
《纳胯挪腰》中的每个字都由一些常用的部首构成。"纳"字的部首是"纟",它的笔画数量为7;"胯"字的部首是"月",它的笔画数量为10;"挪"字的部首是"扌",它的笔画数量为8;"腰"字的部首是"⺼",它的笔画数量为10。
《纳胯挪腰》这个词的来源不甚明确,可能是当地方言的创新词汇,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
《纳胯挪腰》的繁体写法是「納胯挪腰」。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纳胯挪腰》中的字,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具体的古代写法无法确定。
1. 他纳胯挪腰地闪过了那个突然扑来的球。
2. 赛跑时,她像一只小鹿一样纳胯挪腰地冲过终点线。
《纳胯挪腰》这个词本身是一个词组,目前没有其他与它直接相关的组词。
与《纳胯挪腰》有相似意义的词语有:飞奔、疾跑、迅猛。
与《纳胯挪腰》相反的词语有:缓慢、迟缓、慢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