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往日。《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乃昔之月,鼠巢於树,野鹊变色。”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故圣上览乃昔以来礼典旧章,开国光宅,显兹 太原 。”
“乃昔”是一个文言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分析:
基本含义
指代「先前」「往日」或「过去的时光」,由「乃」(表示肯定判断)和「昔」(过去)组合而成,强调对往事的追溯。如《汉书》中记载:“乃昔之月,鼠巢於树,野鹊变色”,即用此义。
词源与结构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如回忆性文章、历史叙述(如三国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中提及“礼典旧章”),或表达对往事的感慨。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考据等领域仍可见。例如描述历史事件时,可用“乃昔之变”指代过去的重要变革。
该词属于文言范畴,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深入探究,可参考《汉书》等古籍中的原始用例。
乃昔(nǎi xī)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乃和昔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乃(nǎi)是一个汉字,由乙部和丶部组成,拆分部首为乙丶。它有三个笔画,是一个双音节字。
乃可以表示“是,就是”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作为阐述的词语。
例如:
乃斯台者,土人言斯西岛也。 (明·徐光启《毛利人物品》)
乃病水未绝,情思无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昔(xī)是一个汉字,由日部组成,拆分部首为日。它有八个笔画,是一个单音节字。
昔可以表示“过去,从前”的意思,也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
例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一)
乃和昔这两个字的来源和繁体并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是常见的汉字。
乃的繁体字是「
昔的繁体字是「鏽」。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乃的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基本保持了现代的形态。
昔的古代写法中,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仍可认出现代的形态。
乃使其见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有旁敲侧击,乃人安之。(明·张居正《大明宪章》)
昔日之邹酒,佳理难生。(唐·陆龟蒙《愁城昼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屈原《离骚》)
乃昔这两个字本身已经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因此没有特定的组词形式。
乃的近义词有是,即。
昔的近义词有从前,曾经。
乃的反义词有否,不是。
昔的反义词有今,现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