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官吏正俸和“養廉銀”的合稱。 鄭觀應 《盛世危言·廉俸》:“我朝建官設祿,正俸之外,加以恩俸,常支而外,復給養廉,體恤臣工,無微不至。無如俗尚奢靡,物價騰踴,京、外各官廉俸,入不敷出。”
“廉俸”是清代官吏薪酬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指清代官員的正俸(基本工資)與“養廉銀”(額外津貼)的合稱。該制度旨在通過增加合法收入減少官員貪污,最早可追溯至雍正時期的養廉銀改革。
清代官員正俸标準沿襲明代,長期未調整,導緻實際收入難以維持開支。雍正時期推行“火耗歸公”政策,将部分稅收附加銀劃為養廉銀,形成“廉俸”體系。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官員雖俸祿微薄但保持廉潔,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解釋,非清代原意。
注:關于“廉俸”是否屬于成語,不同來源存在表述差異,建議結合曆史文獻使用。
廉俸是一個漢字詞語,具體指的是廉潔而合理的工資、薪水。它強調了薪酬的適當性和廉潔性。
廉俸的拆分部首是廣(廣告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廉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尤其是在官方的工資體系中,廉潔是一種重要的品德要求。因此,廉俸這個詞被用來指代廉潔合理的工資水平。
廉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廉俸」。
在古代,廉俸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根據漢字的發展和演變,現代的寫法成為了通用的寫法。
1. 他非常滿意自己的廉俸,覺得這是對他誠實工作的回報。
2. 政府決定調整公務員的廉俸,确保他們收入合理而公正。
3. 她拒絕接受不廉俸的工作機會,因為她注重道德價值觀。
1. 廉潔:指不貪污、不受賄、不悖離紀律、純潔無私的品德。
2. 俸祿:指官員的工資、待遇。
3. 工資:指向勞動者支付的報酬,通常以貨币形式給予。
1. 薪酬:指根據勞動或工作的報酬而給予的報酬。
2. 報酬:指對某項服務或勞動的回報。
3. 歲酬:指對某個年度的工作、服務或生産所給予的報酬。
1. 不廉俸:指不合理、不適當的工資。
2. 貪污:指職務人員在行使職務時非法占有、挪用、侵占公私財物的行為。
3. 受賄:指職務人員利用職權或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