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食的珍馐。指瓜果之類。 晉 張協 《七命》:“繁肴既闕,亦有寒羞。 商山 之果, 漢臯 之楱。析龍眼之房,剖椰子之殻,芳旨萬選,承意代奏。”
“寒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寒羞”指生食的珍馐,尤其指未經烹煮的瓜果類食物。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文學家張協的《七命》:“繁肴既阕,亦有寒羞。商山之果,漢臯之楱。”此處描述宴席中豐盛的熱菜結束後,以瓜果作為冷食點綴,體現飲食的精緻層次。
當代語境中,“寒羞”屬于冷僻詞彙,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如需引用,需結合上下文明确其指代瓜果類冷食的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昭明文選》中收錄的《七命》原文。
寒羞(hán xiū)是指因寒冷而感到害羞、局促不安的情緒。當人體受到寒冷的刺激時,往往會出現面色泛白、身體顫抖的反應,因此寒冷也常與害羞、局促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寒羞”的意思。
寒羞的拆分部首為“宀”和“⺈”,拼音分别為“mian”和“zhao”,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宀”是宛字頭,表示與房屋相關的意義,而“⺈”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沒有獨立的意義。
寒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十五年》:“日之初出也,啟戶引帷而視。”可見,寒羞最初是指因天寒而急忙關上帷幕,害羞地躲避寒冷的感覺。在繁體字中,寒羞的寫法仍然為「寒羞」,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寒羞曾有過一些變體。例如,寒羞的古時候寫法為「寒忸」,其中“忸”表示因害羞而不安的樣子。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的寫法漸漸統一,寒羞的寫法也變為了現在的樣子。
1. 寒冷的天氣使他感到寒羞,臉色一下子變得通紅。
2. 她害羞得寒羞直發抖,岔開了話題。
3. 面對這麼多陌生人,他感到寒羞,不知道說什麼好。
寒冷、羞澀、寒酸、羞恥、寒假、寒碜
害羞、局促不安
自信、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