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ult]∶過失;缺點
(2) [blame]∶責難;指摘
(1).指責;指摘。《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杜預 注:“我不以女為罪釁。” 唐 杜甫 《喜晴》詩:“千載 商山 芝,往者 東門 瓜。其人骨已朽,此道誰疵瑕。” 宋 蘇轼 《東坡志林·論子胥種蠡》:“ 子胥 、 種 ( 文種 )、 蠡 ( 範蠡 )皆人傑,而 揚雄 曲士也,欲以區區之學疵瑕此三人者。” 清 姚鼐 《碩士約過舍久俟不至留書與之成六十六韻》:“才力未極閎,要足裁淫哇。豈意羣兒愚,迺敢橫疵瑕。”
(2).毛病;缺點。 漢 王符 《潛夫論·實貢》:“虛張高譽,彊蔽疵瑕,以相誑耀。”《陳書·新安王伯固傳》:“ 叔陵 在 江州 ,心害其寵,陰求疵瑕,将中之以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這部書作得甚好,隻這一點是他的疵瑕。”
“疵瑕”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缺點與過失
指人或事物不完美之處,例如《陳書·新安王伯固傳》中提到“陰求疵瑕”,即暗中尋找缺點。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境,如“作品雖有疵瑕,但整體價值仍存”。
指責與指摘
源于《左傳·僖公七年》“不女疵瑕也”,意為不歸罪于你,強調對他人的批評。
語義側重點
古籍用法
如杜甫《喜晴》詩“此道誰疵瑕”,體現對人或事的批判;而韓愈《進學解》“指前人之瑕疵”則側重客觀描述不足。
成語“疵瑕不掩瑜”出自《論語·為政篇》,比喻缺點無法掩蓋優點,如同寶石的瑕疵不影響其光彩。
古籍中常見“疵瑕”,如《潛夫論》的“強蔽疵瑕”;現代更傾向使用“産品存在細微瑕疵”等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