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事對的意思、事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事對的解釋

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實,構成對偶句的修辭方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 宋玉 《神女賦》雲:‘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無色。’此事對之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事對,是漢語修辭學和古典文學(尤其是骈文、律詩)中的一種重要對仗形式,指在上下兩句中,運用兩件相關的典故或史實來構成對偶,使表達更為精煉含蓄、工整典雅。其核心在于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或故事來形成對應,而非僅僅使用一般的詞語或景物。

詳細解釋:

  1. 核心是典故的對仗: “事對”的關鍵在于“事”,即具體的事件、故事或典故。它要求在對仗的上下句中,分别運用兩個在意義、性質或功能上相關聯的典故。例如,上句用“馮唐易老”的典故感歎人生易老、懷才不遇,下句就可能用“李廣難封”的典故來呼應,表達功業難成的遺憾。這兩個典故都指向曆史人物的特定遭遇,共同強化了主題。

  2. 追求工整與意蘊: 事對不僅要求字面詞性、結構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更追求兩個典故在内涵上的呼應、對比或映襯。成功的“事對”能使對仗顯得精巧、厚重,蘊含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增強文章或詩歌的深度和表現力。例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上下句分别運用了莊周夢蝶和望帝化鵑的典故,形成工整而意蘊深遠的對仗。

  3. 區别于“言對”與“正對/反對”:

    • 與“言對”的區别: “言對”是指不使用典故,僅用一般的語言、詞語構成的對仗(如“清風”對“明月”)。事對則必須包含具體的典故。
    • 與“正對/反對”的關系: “正對”指上下句意思相近、相輔相成的對仗,“反對”指上下句意思相反、形成對比的對仗。“事對”可以是正對(如兩個典故都表達懷才不遇),也可以是反對(如一個典故表成功,一個表失敗),關鍵在于它使用了典故。

使用場景: 事對是骈體文和近體詩(尤其是律詩)中極為重要的修辭手段,是體現作品典雅精工、學識淵博的重要标志。在需要引經據典、含蓄表達或增強文采的場合,事對常被運用。

引用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在“事對”詞條下明确将其定義為“詩文中用兩件史實或典故構成的工整的對偶句”,并指出其與“言對”的區别。這是漢語詞典學最具權威性的解釋之一。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21. (權威詞典定義)
  2.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在講解骈體文和律詩的對仗時,會涉及“事對”的概念,強調其對仗工整、用典精切的特點,是古代漢語教材的經典之作。來源:王力. 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M].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權威教材論述)
  3. 學術論文《論事對在骈文中的運用》:這類專門研究骈文修辭的論文會深入分析“事對”的具體類型、功能及其在骈文創作中的重要性,提供更細緻的學術分析視角。來源:相關古代文學、修辭學研究期刊論文。(專業學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事對”是漢語修辭學中的一種對偶手法,指通過引用相似或相反的曆史人物、典故來構成對偶句的修辭方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點
    事對屬于“對偶”的細分類型,其核心在于借助具體人物或事件形成對仗。例如宋玉《神女賦》中“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通過毛嬙與西施兩位曆史美人的典故形成對比。

  2. 與其他對偶的區别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将“對偶”分為四類:言對、事對、反對、正對。其中“事對”強調“并舉人驗”,即必須引用可驗證的典故或史實,而非單純詞語對仗。

  3. 應用場景
    常見于古典詩詞、骈文等文體,如唐代李商隱《馬嵬》中“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便通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典故形成事對。

  4. 注意事項
    使用事對需确保典故的準确性,避免生搬硬套。劉勰曾指出其難點在于“征人之學”,即要求作者具備廣博的學識儲備。

該術語源自南朝文學理論,至今仍用于分析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技巧。如需進一步了解對偶分類,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渺博識不辱采錄暢情乘罅持之以恒酬賔出空存義豆沙房謀杜斷放支封蠟豐膳釜臍墨丐乞幹啼濕哭橫門褐香澒挏洪福齊天鴻燕花癡黃金縷灰頭土臉監鄉急來報佛腳徑路技巧居遊開蕩老妾樂不可支流轉稅淪漂躶袒旅路驢生機角甕生根旄舞排球情賴軟套套入港山床適當其沖雙氧水書缺有間蜀秫私藏私嫌素隱行怪天狗惕懼危岑無識象栉先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