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事對的意思、事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事對的解釋

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實,構成對偶句的修辭方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 宋玉 《神女賦》雲:‘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無色。’此事對之類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事對”是漢語修辭學中的一種對偶手法,指通過引用相似或相反的曆史人物、典故來構成對偶句的修辭方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點
    事對屬于“對偶”的細分類型,其核心在于借助具體人物或事件形成對仗。例如宋玉《神女賦》中“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通過毛嬙與西施兩位曆史美人的典故形成對比。

  2. 與其他對偶的區别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将“對偶”分為四類:言對、事對、反對、正對。其中“事對”強調“并舉人驗”,即必須引用可驗證的典故或史實,而非單純詞語對仗。

  3. 應用場景
    常見于古典詩詞、骈文等文體,如唐代李商隱《馬嵬》中“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便通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典故形成事對。

  4. 注意事項
    使用事對需确保典故的準确性,避免生搬硬套。劉勰曾指出其難點在于“征人之學”,即要求作者具備廣博的學識儲備。

該術語源自南朝文學理論,至今仍用于分析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技巧。如需進一步了解對偶分類,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事對》的意思

《事對》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相互對應、相互照應,互相配合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事對》的拆分部首是“事”和“對”,其中“事”屬于“亻”部,表示人,而“對”屬于“寸”部,表示用手拿。根據部首,可以找到這個字的部首、部首外字形的分類和筆畫的順序。

來源和繁體

《事對》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在文字語境中,它和忠誠、信任、配合密切相關,強調相互協作的重要性。繁體字的寫法為「事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對《事對》的書寫方式有所差異。然而,總體上,這個成語在不同朝代的碑刻、文獻中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兩位演員的演出非常默契,完全是一對《事對》。

2. 團隊合作的成功在于員工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接納,隻有實現了《事對》,團隊才能達到最佳狀态。

組詞

1. 事半功倍:指通過巧妙的方法可以減少付出,卻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2. 對等:指兩個對象在數量、品質或權力上彼此相當。

3. 對立:指彼此之間在某個或多個方面上互相矛盾或相對立。

近義詞

1. 相互配合

2. 互相呼應

3. 相輔相成

反義詞

1. 不相稱

2. 不協調

3. 不對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