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目听的意思、目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目听的解释

(1).古代听讼法之一。谓观察受审讯者的眸子而知其曲直。《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 贾公彦 疏:“目为心视,视由心起。理若直实,视盼分明;理若虚陈,视乃眊乱。”

(2).谓看人语态即知其意;见人容态即知其所欲言。《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梅 亦善候伺,能以目听,以眉语,由是一家俱怜爱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目听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解析

“目听”是源自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殊术语,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指法官通过观察诉讼者眼神变化来判断其供词真伪的审案方法。此概念属于“五听”审案法之一,与“辞听”“气听”“耳听”“色听”共同构成西周时期“察狱讼之情”的核心手段。

从构词法分析,“目”指视觉观察,“听”在此处引申为“审察判断”,二字组合突破常规感官界限,形成“以目代耳”的特殊司法观察模式。据《周礼》郑玄注疏,目听要求“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即通过嫌疑人眼球运动、瞳孔变化等微表情捕捉心理波动,这种审讯技术被认为早于现代测谎原理两千年。

在文学语境中,“目听”衍生出通感修辞的用法,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中“目听鼓掌”的描写,将视觉与听觉交融,创造特殊的审美意境。这种跨感官表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尤为常见,体现了汉语表达的灵活性。

现代法律史研究证实,目听制度虽带有经验主义色彩,但其中蕴含的行为心理学原理对后世司法审讯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研究》指出,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式实为早期行为证据学的雏形。

参考资料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张全民《西周“五听”制度研究》(《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目听”词条
  4.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历代刑法志》

网络扩展解释

“目听”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古代司法术语

指通过观察受审者的眼神来判断其是否诚实,属于《周礼》记载的“五听”断案法之一。

二、道家修养概念

指通过观察人的表情、姿态直接理解其意图,甚至达到“视听由精神主宰”的超感官境界。

关联辨析

需注意两种含义的差异:前者是司法实践方法,后者是哲学思想中的感知理论。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成语典故中。

别人正在浏览...

案轨抱理博采颤掉厂珰赪蟞称制陈谟驰币踔厉奋发打造地藏堞楼复活节膏脉割塞黑天半夜魂惊魄落径道尽义务寄意闚度浪度躐取临朝龙颡露馅儿络丝娘陆注驴床马面美事妹婿判滞强鉏秦人策七十二福地凄雨权教诠序诠用入幕宾撒放盛族设员授正水霸水亭逃牌殄世停传脱鈎托盘顽父嚚母晩晌晚堂乌哺靰鞡香岛小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