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襲俗套,遵循舊軌。 明 方孝孺 《與舒君書》:“世人或不察其立辭之説,而徒取其所謂襲凡蹈故,綴緝成篇者。”
“襲凡蹈故”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xí fán dǎo gù,其核心含義是因襲俗套、遵循舊軌,形容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的行為。
字義分解: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明代方孝孺的《與舒君書》:“世人或不察其立辭之說,而徒取其所謂襲凡蹈故,綴緝成篇者。” 作者借此批評當時一些人機械照搬舊作、缺乏原創性的現象。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因循守舊的行為,尤其在學術、文學創作或工作中。例如,描述某人寫作時缺乏新意,僅堆砌前人觀點,即可用“襲凡蹈故”形容。
近義與辨析:
部分資料(如、4)提到該成語有“追求創新”的含義,但結合原始出處及多數權威解釋,此說法可能存在誤讀。主流觀點仍以“因襲舊規”為核心。
《襲凡蹈故》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追求超越凡俗并且活用前人經驗的行為。襲:效仿,模仿;凡:普通,俗世;蹈:踐踏;故:前人的知識和經驗。
拆分部首和筆畫:襲(衣,十一畫)凡(人,二畫)蹈(足,十八畫)故(攵,十畫)。總共41畫。
來源:《襲凡蹈故》出自《孟子·盡心上》:“襲人之甲,至于南山之壽,與之無忤者,射人之木,至于中盤而不迷者,皆以己度也。射人者,求中也;中之,未知反也。索養焉而不反,請問于君子間韓厥。韓厥曰:‘襲凡蹈故者,讨大而成者也。’”
繁體:“襲凡蹈故”在繁體中被寫作“襲凡蹈故”。
古時候漢字寫法:“襲凡蹈故”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襲凡躂故”。
例句:“他喜歡襲凡蹈故,通過學習前人的成功經驗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組詞:襲擾、凡人、蹈海、故步自封
近義詞:繼承前人遺産,效法古人經驗
反義詞:創新、突破舊有思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