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any time both when awaking and when sleeping] 日夜。寤:醒時。寐:睡時
寤寐以求
(1).醒與睡。常用以指日夜。《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毛 傳:“寤,覺;寐,寝也。” 唐 錢起 《秋夜作》詩:“寤寐怨佳期,美人隔霄漢。” 徐遲 《火中的鳳凰》六:“寤寐求之十年,終于到了手上。一件國寶,歸于國家。”
(2).引申指日夜思念、渴望。 宋 範仲淹 《與省主葉内翰書》:“竊惟皇上念天下之計,至大至重,思得良大夫主之,故寤寐閣下之賢,復有此拜。” 元 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此 韓公 所以有是言。愚觀翁慨然 叔季 ,寤寐 羲皇 。” 明 李東陽 《與方石先生書》:“今聖天子方重士風,采輿論,有寤寐英賢之意。”
(3).睡夢。 漢 徐幹 《中論·治學》:“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三》:“﹝ 臧洪 ﹞答曰:‘隔闊相思,發於寤寐。’” 明 何景明 《******賦》:“承邂逅於寤寐兮,托精魂於遙夕。”
(4).假寐;睡不着。《後漢書·質帝紀》“寤寐永歎” 李賢 注引《詩》雲:“寤寐永歎,唯憂用老。”今本《詩·小雅·小弁》作“假寐”, 鄭玄 箋:“不脫冠衣而寐曰假寐。”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寤寐求之”:“又按《小弁》詩‘假寐永歎’,而 後漢 和帝 (按,當作 質帝 )詔曰:‘寤寐永歎。’寤寐或與假寐相類。《柏舟》詩:‘耿耿不寐,如有隱憂。’而《易林·屯之乾》曰:‘耿耿寤寐,心懷大憂。’則寤寐又即不寐。”
“寤寐”是漢語中一個古典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寤”指醒覺,“寐”指入睡,二字連用表示“醒與睡”的交替狀态,引申為“日夜”或“每時每刻”。例如《詩經·關雎》中的“寤寐求之”,即日夜追求之意。
古文獻注解
《毛傳》注:“寤,覺;寐,寝也。”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補充,“寤寐”可類比“假寐”或“不寐”,強調輾轉難眠的狀态。
日夜思念與渴望
如範仲淹《與省主葉内翰書》中“寤寐閣下之賢”,表達對賢才的深切期盼。現代用法中,“寤寐思之”“寤寐求之”多形容強烈的向往或愛慕。
情感與狀态的雙重表達
該詞既可指客觀的時間流逝(日夜),也可映射主觀情感(如相思、焦慮)。例如徐遲《火中的鳳凰》中“寤寐求之十年”,既指時間跨度,也暗含執着追尋。
文學經典
現代擴展
可用于形容對理想、目标等的追求,如“寤寐以求的真理”。
“寤寐”通過“醒睡交替”的意象,生動傳遞了時間延續與情感強度的雙重内涵,是漢語中兼具畫面感和抒情性的詞彙。若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詩經》注疏。
寤寐(wù mèi)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從睡夢中蘇醒過來。寤寐這個詞特指從睡眠中醒來,也可以用來形容警覺和警惕。
寤寐的拆分是寤(wù)和寐(mèi)。寤的部首是宀,寐的部首是宀。寤的筆畫數是宀:3,寐的筆畫數是宀:6。
寤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下》。在繁體中,寤寐的寫法是寤寐。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可能有所差異。然而,對于寤寐這個詞而言,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一夜沒合眼,寤寐終夜,擔心考試不及格。
2. 每天早上,我都寤寐聽着鳥兒的歌聲醒來,心情格外舒暢。
組詞:寤言(wù yán,醒來說話)、寤寐皆宜(wù mèi jiē yí,表示通宵學習或工作并不會影響身體和睡眠)、寤寐求之(wù mèi qiú zhī,一直追求夢想)。
近義詞:覺醒、蘇醒、清醒。
反義詞:入眠、沉睡、熟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