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由。《论语·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之閎肆沉雄,浩乎 司马 之气矣。而左规右矩,一字增损末由也。” 鲁迅 《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时轮金刚法会募捐缘起》中有这样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末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ò yóu,其核心含义为“无由”,即“没有办法、无从” 的意思。以下是详细解释与相关背景:
《论语·子罕》: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意为“即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汉代荀悦《申鉴·政体》:
“四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
——指若四种弊端不消除,政令便无法施行。
鲁迅《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
“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此处借古语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无奈。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论语》相关注释或汉代政论典籍。
末由(读音:mò yóu)是一个汉字词,由“木”和“由”组成,它的意思是“终点”、“终结”。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词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与它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末由的部首是“木”,表示与“木”这个部首有关。它的总笔画数是5画。
末由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它最早是指一条绳子的末端,也就是绳子的终点。在繁体字中,末由的写法是「末由」。
在古代,汉字有多种写法,末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小篆字中,末由的写法是「末罌」。而在楷书中,末由的写法正式确定为现代的「末由」。
1. 在这场比赛中,他以出色的发挥将比赛引向了末由。
2. 她对于这段感情早已到了末由的地步。
与末由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 末路:终点的路,比喻毫无希望的境地。
- 末梢:物体的末端。
- 末端:物体的终点。
与末由的近义词是“终点”,意思相似。
与末由的反义词是“起点”,指的是开始的地方。
末由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结束、终点的概念。通过理解它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与它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