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手工业、商业。与称为“本业”的农业相对。《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耕种之,茠鉏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廩,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唐 李翱 《疏改税法》:“由是豪家大商,皆多积钱以逐轻重,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 宋 司马光 《赠都官郎中司马君墓志铭》:“君昼夜服勤,不遗餘力,专以稼穡畜牧致饶给,不事奇衺末业。”
“末业”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末业”指代手工业与商业,与以农业为主的“本业”相对。古代社会普遍存在“重本轻末”的观念,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而工商业属于次要产业。
经济结构
古代将直接生产粮食的农业视为“本”,而工商业因不直接创造粮食被归为“末”。如《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反映当时逐利现象。
政策导向
历代王朝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如北齐颜之推批评“轻农事而贵末业”,唐代李翱指出“末业日增”导致农民贫困,宋代司马光也强调专注农业、排斥“末业”。
“末业”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其定义和政策导向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史记》《颜氏家训》等原始史料。
末业(mò y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对这个词进行拆分、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进行解释。
末业是由末和业两个字组成的,其中末是一个汉字,部首是木,笔画数为5;业是一个汉字,部首是业,笔画数为5。
末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它是由古代汉语中的“末”和“业”两个词汇合并而成。末表示结束、终结的意思,业表示工作、职业的意思。结合在一起,末业表示一个人所从事的最后一份工作或职业。
末业的繁体写法为「末業」。
在古代汉字中,末业的写法有所不同。末可以写为「便木」,业可以写为「牙刂」。
他的末业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末业这个词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形成新的词语,比如末业转型、末业危机、末业规划等。
末业的近义词包括最后工作、最终职业等。
末业的反义词是初业,表示一个人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或职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