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戍的意思、隴戍的詳細解釋
隴戍的解釋
泛指戍守西部邊疆。 唐 李益 《觀回軍三韻》:“萬裡将軍沒,回旌 隴 戍秋。” 唐 陳陶 《隴西行》之三:“ 隴 戍三看塞草青, 樓煩 新替護 羌 兵。”
詞語分解
- 隴的解釋 隴 (隴) ǒ 中國甘肅省的别稱。 古地名,在今中國甘肅省:得隴忘蜀(喻人貪得無厭)。 古同“壟”,土埂。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戍的解釋 戍 ù 軍隊防守:衛戍。戍邊。戍守。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隴戍"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古代中國的邊防軍事體系相關。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詞義解析
- 隴:
- 本義指地名,特指隴山(即六盤山南段),是古代中國西北的重要地理标志和分界線。隴山以西、以北地區常被稱為隴右、隴西或關隴,大緻涵蓋今甘肅省東部、甯夏南部及陝西西部一帶。該區域地處中原王朝與西北遊牧民族交界地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 引申義指代隴山周邊的廣大區域,尤其是作為邊防前線的隴右地區。
- 戍:
- 本義為軍隊駐防、守衛邊疆。《說文解字》釋:“戍,守邊也。”
- 引申義指邊防駐軍的營壘、城堡、哨所等軍事設施,即戍所、戍壘、戍堡。也指駐防的士兵(戍卒、戍兵)。
- 隴戍:
- 組合義:指設置在隴山及其周邊關鍵地區(隴右)的邊防要塞、軍事據點及其駐防軍隊。它特指古代王朝(尤其是漢、唐等強盛時期)為了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如匈奴、吐蕃、突厥等)入侵,在隴右戰略要地建立的軍事防禦體系。
二、 曆史背景與地理範圍
- 地理位置關鍵:隴山(六盤山)是關中平原(中原核心區)西部的天然屏障。控制隴山隘口(如大震關、蕭關等)是保衛關中和中原安全的關鍵。“隴戍”即依托此地理優勢構建的防線。
- 邊防重鎮:曆史上,隴右地區(特别是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溝通絲路的前哨,也是抵禦北方和西方威脅的屏障。在此設置的“隴戍”是帝國西北邊防的核心組成部分。
- 軍事體系:“隴戍”并非單一據點,而是一個由關隘、城堡、烽燧、軍鎮(如唐代的隴右節度使所轄諸軍鎮)構成的網絡化防禦體系,并配有常駐軍隊(戍卒)。
三、 總結
“隴戍”一詞,精準概括了古代中國在西北戰略要地隴山-隴右區域建立的邊防軍事設施及其駐防力量。它體現了該地區作為中原門戶和國防前線的特殊地位,是理解中國古代邊疆防禦史和西北曆史地理的重要概念。
參考來源: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對“隴”、“戍”及“隴右”等詞條的解釋提供了詞源和基本含義依據。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詳細闡釋了“隴山”、“隴右”的地理範圍和曆史沿革,為理解“隴戍”的地理背景提供支撐。
- 《中國軍事制度史》(大象出版社):相關章節(如兵役制度、邊防體系)論述了古代戍邊制度(包括西北邊防)的運作方式,印證了“戍”在軍事制度中的具體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隴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隴戍”指戍守西部邊疆的行為或地點,其中“隴”代指甘肅、陝西交界地區(隴山一帶),而“戍”表示軍隊駐守。例如唐代詩句中“隴戍三看塞草青”(陳陶)即描寫邊疆駐守的場景。
2.詞源與結構
- 拼音:lǒng shù。
- 字形結構:“隴”為左右結構,“戍”為獨體字。
- 地理背景:“隴”在古代常指甘肅地區(如“隴右”),故“隴戍”特指西部邊疆的軍事防禦。
3.文學引用
該詞多見于唐代邊塞詩,如:
- 李益《觀回軍三韻》:“萬裡将軍沒,回旌隴戍秋”。
- 陳陶《隴西行》:“隴戍三看塞草青,樓煩新替護羌兵”。
4.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戍邊、駐防(側重軍事行為)。
- 關聯概念:古代邊疆防禦體系(如漢代“河西四郡”、唐代“安西都護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或地理沿革,可參考來源網頁(如、3、8)。
别人正在浏覽...
白鼻騧八品巴山度嶺八聲甘州北郭先生邊田避禅冰湖濱綏鐵路不懂眼纏縛長是長線蟬蜩敕額持質觸禍刺刺隄封東洋大海都播斷誼杜塞迩怨佛印浮話附勢趨炎高明遠識蠱祝會對戶口冊簡貴交沁金漢積射士句斷亢旱砍頭贶餞寬科窟窿喇喇靈階龍逄脈絡摩口膏舌慕名破陣乾花人蹤善相升遷橋水晶燈籠襚衣田翁體大思精同日而論王後無邊無沿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