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典章、法規。《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毋或如 叔孫僑如 ,欲廢國常,蕩覆公室。”《國語·越語下》:“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 韋昭 注:“常,舊法。”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惟察九風,以定國常。”
“國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但主要指向國家層面的規範或制度。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國常”指國家的典章、法規,強調國家治理中必須遵循的根本制度。這一含義在《左傳》《國語》等古籍中均有體現,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提到“欲廢國常,蕩覆公室”,指破壞國家法規會動搖政權根基。
詞源與古籍出處
現代延伸含義
部分詞典(如)補充其為國家的常規事務與正常運轉,可理解為國家日常治理的穩定性,需通過制度保障實現。
其他語境
在姓名學中,“國常”可拆解為“治國安邦”與“恒久不變”的寓意,但此用法與詞彙本義無直接關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正式論述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典章法規(主要義)還是日常治理(延伸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或漢典等權威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