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學膚受的意思、末學膚受的詳細解釋
末學膚受的解釋
謂學問不求根本,淺嘗辄止,僅得皮毛。《文選·張衡<東京賦>》:“如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薛綜 注:“末學,謂不經根本;膚受,謂皮膚之不經於心胸。”
詞語分解
- 末學的解釋 .膚淺無本之學。多用作自謙之詞或自稱的謙詞。《莊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
- 膚受的解釋 .見“ 膚受之愬 ”。.比喻淺薄,造詣不深。《文選·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薛綜 注:“膚受,謂皮膚之不經於心胸。”
專業解析
"末學膚受"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學問淺薄、理解不深刻或見解粗疏。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天道》:"末學,膚受之謂也。"
- 末學:指非根本的、次要的學問,或淺薄的學識。"末"原指樹梢,引申為非根本、淺顯。
- 膚受:指理解僅停留在表面(皮膚),未能深入内裡。"膚"即皮膚,喻指淺表。
二、引申義與核心内涵
整體含義強調對知識或道理的掌握停留在粗淺層面,缺乏深入研究和透徹領悟。常含貶義,用于批評學習态度不紮實或見解浮泛。其核心特征包括:
- 淺嘗辄止:滿足于表面認知,不願深究本質。
- 根基薄弱:缺乏系統學習和紮實基礎支撐。
- 理解片面:因深度不足導緻見解片面或偏頗。
三、使用場景與典型語境
- 學術批評:形容研究不深入,如"此文論證末學膚受,缺乏原創性"。
- 自我謙辭:學者自謙學識不足,如"晚輩末學膚受,還請指教"。
- 教育警示:告誡學習者需夯實基礎,避免浮光掠影。
四、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謂學問淺薄,造詣不深。亦指淺學之人。"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學識淺薄,僅及皮毛。"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學識淺薄,理解不深。"
五、經典文獻例證
《後漢書·楊終傳》曾引此語批評淺薄之學:"豈宜雷同末學膚受之見,以破萬世之經?" 此處凸顯其與"真知灼見"的對立性,強調深入治學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
“末學膚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
- 釋義:指學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僅學到表面皮毛,形容學習淺薄、不求甚解。含貶義 。
出處
源自東漢張衡的《東都賦》(一說《東京賦》),原文為:“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 。
- 語境:多用于批評學術或知識掌握不紮實的情況。例如:“研究學問若末學膚受,終難觸及核心。”
近義詞
例句
- 清代梁啟超曾用此詞自謙:“末學膚受如鄙人者,偶有論述,不過演師友之口說。”(《飲冰室文集》原序)
該成語強調治學需紮實深入,避免浮于表面。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
别人正在浏覽...
拔山扛鼎備使筆大如椽鼈行并頭紅才明擦子插口遲速次韻促忙帶過曲丹東市膽壯心雄倒運風風傻傻扶拱詭隨歸鞅駭飙還心願華燦花話虎不食兒虎窟龍潭護失驕華金星硯課嘴撩牙困鬭蠟本濫言論讬邏護面商妙娥彌日累夜爬拉蟠虬青盻喪門鬼桑園善善惡惡少私寡欲唼喋審謀審語豎豹尾疏慢藤輪天竈題拂同居異爨推誠相見唾洟頑疾下跪缃衣寫字台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