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默許的意思、默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默許的解釋

[acquiesce in;tacit acceptance (consent)] 心許,暗許

詳細解釋

(1).沒有明白表示同意,但是暗示已經許可。《南史·梁紀中·武帝下》:“﹝ 太清 元年﹞夏四月庚午,羣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衆默許。” 清 薛福成 《海外文編》卷一:“ 曾紀澤 所索 八募 之地,雖為 英 人所不肯舍,其曾經默許之歸 八募 者,亦可為通至 大金沙江 張本。” 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在幾個重要問題上他不僅是默許,甚至是暗地支持了 喬光樸 。”

(2).暗暗贊許。 宋 曾鞏 《答葛蘊》詩:“我初未識子,已知子能文。春風吹我衣,暮召入九閽。衆中得子辭,默許非他人。方将引飛黃,使出萬馬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默許”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語義解析

“默許”在漢語中屬于動詞,表示以沉默或不明确表态的方式間接同意或允許某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其定義為“未明确表示同意,但暗示許可”。該詞由“默”與“許”構成聯合式複合詞:“默”指沉默、不發聲,引申為隱晦态度;“許”意為允許、認可,二者結合後強調通過消極态度傳遞的積極意圖。

從語義演變看,“默”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犬暫逐人也”,後引申為“靜默無聲”;“許”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中多表應允。兩字組合後,詞義偏向“以不作為表達認可”,常見于正式文本及日常交際,如外交場合的“默許政策”或人際交往中的默契行為。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2012年。
  3. 《漢語複合詞結構與語義演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網絡擴展解釋

“默許”指在未明确表達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沉默或暗示的方式表示許可或認可。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默許的核心含義是“心許,暗許”,即不明确表态但内心接受或支持某行為或觀點。例如,當他人提出建議時保持沉默,可能被視為默許。

2.來源與曆史用法

3.現代用法與場景

4.近義詞與辨析

5.注意事項

默許的成立需滿足兩點:一是有明确的被許可對象,二是存在可推斷的暗示行為。若缺乏這兩點,沉默可能僅代表中立或無意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現代法律中的具體解釋,可參考《漢典》或《南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霸短遍及筆錄比校恻念暢發巉刻車輛承用沖橹酬谘遞呈反戈相向發意廢殘紛錯服匿梗險貫渠滾塵橫塹橫佚紅旗招展彙劃虎狼心火石炮夾廁将無作有濺沫監擇畟奸京江衿肘絶國絶賣懇志林杪盲雲能說會道平平安安品選起電秋鼙熱浪絨花柔肕潤膩尚猶神臯聲芳生戶疏惶松針忝竊恬養土裡土氣婉秀韋編三絶汙上缃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