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quiesce in;tacit acceptance (consent)] 心許,暗許
(1).沒有明白表示同意,但是暗示已經許可。《南史·梁紀中·武帝下》:“﹝ 太清 元年﹞夏四月庚午,羣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衆默許。” 清 薛福成 《海外文編》卷一:“ 曾紀澤 所索 八募 之地,雖為 英 人所不肯舍,其曾經默許之歸 八募 者,亦可為通至 大金沙江 張本。” 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在幾個重要問題上他不僅是默許,甚至是暗地支持了 喬光樸 。”
(2).暗暗贊許。 宋 曾鞏 《答葛蘊》詩:“我初未識子,已知子能文。春風吹我衣,暮召入九閽。衆中得子辭,默許非他人。方将引飛黃,使出萬馬羣。”
“默許”指在未明确表達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沉默或暗示的方式表示許可或認可。以下是詳細解釋:
默許的核心含義是“心許,暗許”,即不明确表态但内心接受或支持某行為或觀點。例如,當他人提出建議時保持沉默,可能被視為默許。
默許的成立需滿足兩點:一是有明确的被許可對象,二是存在可推斷的暗示行為。若缺乏這兩點,沉默可能僅代表中立或無意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現代法律中的具體解釋,可參考《漢典》或《南史》等來源。
默許是指不明确表示同意,但默默地默認或容忍某種行為或存在的意思。以下是對默許的相關内容拆分、來源、繁體字、古時候寫法、例句等的說明。
默許的拆分部首是黑(黑色),默許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默許”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默”和“許”組合而成的。作為一個詞語,默許在現代漢語中用來表示不表達口頭同意但默認或容忍的意思。
“默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默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默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說文解字》中有另一種寫法“默宣”,表示默默宣稱或默默宣布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默許的例句:
與默許相關的一些常見組詞包括:
與默許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默認、容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與默許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拒絕、反對、不容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