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極其遼遠之邦國。2.謂封國無後嗣繼承被廢除。
1.極其遼遠之邦國。《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因前使絶國功,封 騫 博望侯 。”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況 秦 吳 兮絶國,復 燕 宋 兮千裡。” 唐 谷神子 《博異志補編·薛淙》:“病僧年二十時,好遊絶國。服藥休糧,北至 居延 ,去海三五十裡。” 瞿秋白 《<餓鄉紀程>跋》:“何況孑然飄零,遠去故鄉,來此絕國。”
2.謂封國無後嗣繼承,被廢除。《後漢書·皇後紀上·光武郭皇後》:“ 郭氏 侯者凡三人,皆絶國。”
“絶國”為漢語異形詞,其規範寫法應為“絕國”。根據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絕國”一詞包含以下兩層核心釋義:
一、指極其遙遠的邦國 此義項源于古代地緣認知,強調地理隔絕的遙遠疆域。例如《漢書·武帝紀》載「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絕國者」,此處“絕國”即指需長途跋涉方能抵達的異域。該用法突顯空間阻隔概念,常見于漢代文獻。
二、指滅亡的國家 此義項側重政權斷絕,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剪為仇雠,敝邑是懼」杜預注「剪,絕也,絕舊約為仇雠國」,此處引申指被滅亡的邦國。《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時引《史記·龜策列傳》「先得此龜者為天子,且十言十當,十戰十勝,生于深淵,長于黃土,知天之道,明于上古,遊于使國,鬼神賓服」司馬貞索隱「使國謂絕域之國,謂遠國也」,印證其政權斷絕與地理隔絕的雙重内涵。
語言學界考證顯示,該詞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被歸入“絕”字條目,釋為「極遠的邦國」與「亡國」,其詞義演變軌迹清晰可溯。當代語料庫數據顯示,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古漢語教學領域。
“絶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
指地理位置遙遠、與中原隔絕的國家或地區,常用于形容邊疆或異域。
指古代諸侯國因缺乏繼承人而被朝廷廢除封號或收回領土的情況。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文。
班彩曝光表繃接崩阙不揀蟬鳥徹裡至外侈聲淳直賜绯淬刃冬灰獨繭縷鰐海額籍翻翔犯贓飛金悱怨撫毓高姓大名葛布罣慮海涸石爛恢耀呼拉圈交裆結果急公好施噤口酒鋪開戲空拳狂話爛腸朗生壘口冷庫買不短明瑟帓首呐口逆道亂常蜣丸棄背青羊氣宇儒柔煽揚十失似醉如癡黍黍暑夜四遐脫手彈丸烏幾物理量響葫蘆蕭玉習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