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纚的意思、幡纚的詳細解釋
幡纚的解釋
亦作“ 幡灑 ”。飛揚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垂條扶於,落英幡纚。”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晏 曰:“幡纚,飛揚貌。”《鏡花緣》第八八回:“夫落英幡灑,則沉墨之非固也;嘉卉灌叢,則苴槖之所賦也。”
詞語分解
- 幡的解釋 幡 ā 〔幡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來直着挂的長條形旗子。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纚的解釋 纚 í 繩索。 系住。 盛裝的樣子。 纚 ǐ ㄒㄧˇ 古代束發的布帛:“冠禅纚步搖冠。” 連續不斷:“車案行,騎就隊,纚乎淫淫,班乎裔裔。” 古代一種可以濾物的器皿。 纚 ǐ ㄌㄧˇ 連續;相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幡纚”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fān lí(注意:部分來源标注為“fān fān”,但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注音為“fān lí”)。
- 詞性:形容詞,疊韻聯綿詞。
- 含義:形容物體飛揚、飄動的樣子,常見于描繪花瓣、旗幟等輕柔物體的動态。
古籍引證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垂條扶於,落英幡纚”,描述枝條低垂、花瓣紛飛的情景,司馬貞《索隱》引張晏注:“幡纚,飛揚貌”。
- 《鏡花緣》第八八回用“落英幡灑”形容花瓣飄灑,與“幡纚”為異形詞,意義相通。
用法與延伸
- 近義詞:飄揚、飛揚。
- 語境:多用于文學描寫,如“幡纚的柳絮”“幡纚的旗幟”,增強畫面感。
- 注意:部分古籍中寫作“幡灑”,屬通假現象,如《鏡花緣》例證。
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網。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幡纚》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旗幟或者旗幟上的長帶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幡(旗,由巾和帆組成)和纚(由纟和累組成)。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漢族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詞彙之一。在繁體字中,字形保持不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義和字形基本相同。以下是一個例句:在國慶日的遊行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配上紅底金字的幡纚,非常威武莊重。幡纚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但我暫時沒有找到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