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軸。形如人臍,故名。《朱子語類》卷二:“南極北極,天之樞紐,隻有此處不動如磨臍。”
“磨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磨盤的中心軸,因形狀類似人的肚臍而得名。這是該詞最核心的釋義,常見于古籍及工具類文獻中。
有資料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形容“人無所事事、懶散無為”,但這一釋義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參考《朱子語類》或工具書《漢語辭海》。
《磨臍》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作動詞,表示用手指磨擦或按摩臍部。
《磨臍》由石旁和肉旁組成,石旁表示字的意思與與石有關,肉旁表示字的意思與身體有關。它拆分為12個筆畫。
《磨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内經》中。按摩臍部是中醫傳統的一種療法,被認為可以調整氣血循環和髒腑功能。
《磨臍》的繁體字為「磨臍」。
在古代漢字中,「磨臍」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漢朝的字典《說文解字》中,「磨臍」的字形為「磨臍」。
他每天都會用手輕輕地磨臍,以緩解腹痛。
和「磨臍」相關的組詞有「臍帶」、「臍繩」、「臍橙」等。
「按摩臍」和「揉臍」是「磨臍」的近義詞,都表示用手指按摩臍部。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磨臍」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