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行馬。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行馬》:“ 魏 晉 以後,官至貴品,其門得施行馬。行馬者,一木橫中,兩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於門,以為約禁也。《周禮》謂之陛枑,今官府前叉子是也。”參見“ 行馬 ”、“ 梐枑 ”。
“陛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陛枑”指古代官府或貴族門前設置的木質障礙物,用于限制車馬通行,又稱“行馬”或“梐枑”。其結構通常由一橫木與兩豎木交叉組成四角形狀,類似于後世的路障。
“陛”的含義:
從字形來看,“陛”與地形高低相關(“阜”為部首),本義指帝王宮殿的台階,如《說文解字》提到“陛,升高階也”。臣子與君主對話時,常以“陛下”代指君主,即通過台階下的侍從轉達,以示尊敬。
“枑”的用途:
“枑”指用木材交叉制成的攔阻設施。魏晉時期,貴族官員在門前設置“行馬”作為禮儀性屏障,後逐漸演變為“陛枑”,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在不同曆史文獻中,“陛枑”也被稱為“行馬”“梐枑”或“叉子”,名稱因時代和地域差異略有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或《漢書》中的相關記載,或查閱古代建築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