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微動之聲。《文選·潘嶽<射雉賦>》:“忌上風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徐爰 注:“餮切,微動之聲。”
“餮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文學作品,具體解釋如下:
餮切(拼音:tiè qiē)意為“形容微動之聲”,常用來描繪細微的聲響或動靜。該詞出自魏晉時期潘嶽的《射雉賦》,原文為:“忌上風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文學引用
在《射雉賦》中,徐爰注解“餮切”為“微動之聲”,指雉鳥因忌憚風聲和日光而警覺的姿态,引申為自然界中不易察覺的響動。
構詞特點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避免望文生義。
更多詳細釋義可參考《漢語辭海》及《文選》相關注解。
《餮切》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滿口吃喝、飽食終日。
《餮切》由饣部和切部組成,饣部是“食”的意思,切部則表示該字的音義。
《餮切》總共有17個筆畫。
《餮切》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餮部》中,記載了這個詞的詞義和音義。
繁體字為「饕切」。
古時候寫作“糶切”,“糶”是指把米粒放在一個是切字的刀下切開的意思。
他非常貪吃,經常吃得餮切。
- 饕餮(tāo tiè):指非常貪吃、暴飲暴食。
- 切齒(qiè chǐ):形容極度憤怒或怨恨。
暴食、貪食、饑渴。
節食、克制、戒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