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榠查的意思、榠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榠查的解釋

見“ 榠楂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榠查(míng zhā),是漢語中對木瓜的古稱或别稱,特指薔薇科木瓜屬植物榠楂(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的果實。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核心釋義與古籍依據

榠查即“榠楂”,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木瓜》:

“榠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俚人以為果,即今之榠楂也。”

此記載明确将榠楂與木瓜類比,指出其形态相似但果實更大、色黃,為民間常見果品。清代《康熙字典》引《唐韻》注音“榠,音冥”,并釋“楂”為果木名,進一步印證其植物屬性。


二、植物學特征與實用價值

  1. 形态特征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榠楂為落葉喬木,果實長橢圓形(長10-15厘米),成熟時黃色,表面光滑具蠟質,香氣濃郁 。其果肉堅硬酸澀,不宜鮮食,需加工後食用。

  2. 傳統用途
    • 藥用: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載其“味酸澀,主治霍亂轉筋”,與木瓜藥效相近,常用于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 加工:果實可制蜜餞、果醬,或置室内作天然芳香劑,宋代《證類本草》稱“香氣入衣,經年不散”。

三、詞源演變與文化關聯

“榠查”之名源于其植物特性:


權威參考文獻

  1. 李時珍. 《本草綱目》(1596年刻本).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鍊接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 《中國植物志·第36卷》. 科學出版社, 1974. 線上版
  3. 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一》. 商務印書館, 1919. 數字館藏

(注:古籍原文引用保留文言表述以存其真,現代文獻則作白話闡釋,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榠查”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二、植物特征

  1. 形态特點
    喬木葉片、花朵和果實與木瓜相似,但可通過果蒂區分:木瓜果蒂處有重蒂如乳狀,榠查則無()。
  2. 用途
    果實味澀,傳統用于制作蜜餞、膠水,并具藥用價值,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可“進酒去痰”()。

三、文獻記載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榠查”與“榠楂”為同一植物的不同寫法,現代使用中更常見“榠楂”()。由于相關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本草綱目》等權威典籍核實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朝褊窄避雷線並世猜阻操宰唱叫長頭朝靴乘險抵巇池座吹角連營蠢蠢出責大權旁落頂骨方喻反逆豐收計劃敷對福水絯蔽哥們閣帖管窺蠡測鬼幻滾被故失話裡有話柬房将軍樹姣貴假推計件劇寇口體聯珠裡儒綠瑩瑩覓漢麋鹿閑人凝澱排說爬梳皮褥傔從清視秦皮全網通散光耍花盤投解吞象萬死不辭僞作響慕現金帳掀髯霞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