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曲名。《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八公操》 宋 郭茂倩 題解:“一曰《淮南操》。《古今樂録》曰:‘ 淮南王 好道,正月上辛,八公來降,王作此歌。’ 謝希逸 《琴論》曰:‘《八公操》, 淮南王 作也。’”
“八公操”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琴曲名(主流解釋)
八公操是漢代淮南王劉安創作的琴曲,收錄于《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該曲以神仙意象為主題,如“超騰青雲”“馳乘風雲”等,反映了劉安對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對長生不老的神仙生活的向往。據《古今樂錄》記載,劉安因八公(八位仙人)降臨而作此曲,故又名《淮南操》。
可能的成語誤用(需謹慎考辨)
部分資料提到“八公操”是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創造的成語,意為“團結協作”。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學研究或詞典,且與漢代文獻記載沖突,可能是現代網絡信息的混淆或訛傳。
文化關聯與争議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采用“琴曲名”的解釋,并注意區分網絡流傳的成語說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漢書》等古籍。
「八公操」是中國廣東省經典民間舞蹈的名稱。這支舞蹈通常由五人以上的隊伍表演,隊伍成員手持八根小竹棒,身體協調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舞蹈與傳統的舞獅、舞龍等中國民間舞蹈相比,展現出獨特的特點。
「八公操」的拆分部首為「八」和「公」,其中「八」為數字八,表示數量;「公」為一個單獨的字,表示男性或者父親。
「八公操」的筆畫共有十四畫,其中「八」為二畫,「公」為六畫。
「八公操」這個名稱來源于廣東省的民間傳統舞蹈,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一部分。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動作經過多年流傳和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
在繁體字中,「八公操」的書寫形式為「八公操」,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八公操」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根據古代字典和古籍的記載,「八公操」的字形和結構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例句:我們邀請了一支受過專業培訓的團隊來表演八公操。
組詞:八公操隊、八公操表演、八公操學習
近義詞:八仙操、廣東八仙操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