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勿的意思、密勿的詳細解釋
密勿的解釋
(1).勤勉努力。《詩·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王先謙 《詩三家義集疏》謂“ 魯 ‘黽勉’作‘密勿’。”《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撓衆枉,勉彊以從王事……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 顔師古 注:“密勿,猶黽勉從事也。” 南朝 梁 沉約 《劉領軍封侯诏》:“内參嘉謨,外宣戎略,密勿劬勞,誠力備盡。” 宋 曾鞏 《祭歐陽少師文》:“櫝斂兵革,天清地謐,日進昌言,從容密勿,開建國本,情忠力悉。” 清 顧炎武 《乾陵》詩:“彌縫由密勿,迴斡賴元功。”
(2).機要;機密。《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與聞政事密勿大臣,寧有懇懇憂此者乎?” 唐 李德裕 《謝賜讓官批答狀》:“承訏俞之命,或慮闕遺;奉密勿之機,實憂不逮。” 明 黃瑜 《文淵閣銘》:“ 永樂 初,命侍讀 解縉 等七人,入掌密勿。”《詩刊》1977年第3期:“忘身參密勿,忠黨樹儀刑。”
(3).指機要之職。 宋 王禹偁 《懷賢詩·王樞密》:“文學中甲科,風雲參霸府。直躬在密勿,未始畏強禦。”
詞語分解
- 密的解釋 密 ì 稠,空隙小,與“稀”、“疏”相對:緊密。稠密。茂密。嚴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鑼緊鼓(喻正式活動前的積極而緊張的準備,亦作“緊鑼密鼓”)。 關系近,感情好:密友。密親。 不公開,不公開
- 勿的解釋 勿 ù 副詞,不,不要:請勿動手。勿謂言之不預(不要說沒有預先說過)。 筆畫數:; 部首: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密勿”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
本義:勤勉努力
- 這是“密勿”最核心的含義。它形容做事勤勉懇懇、不辭辛勞、盡心盡力。
- 來源依據:此釋義為曆代權威辭書所公認,是理解該詞的基礎。
- 文獻例證:
- 《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撓衆枉,勉彊以從王事……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 顔師古注:“密勿,猶黾勉從事也。” 這裡“密勿”即勤勉之意,與“黾勉”同義 。
- 南朝梁·沈約《為武帝與謝朏敕》:“密勿台閣,曆載不渝。” 亦指勤勉供職。
-
引申義:機要、機密
- 由“勤勉”之意,特别是在處理國家重要事務時的勤勉,引申指機密的、重要的政務或職務。常與“樞機”等詞連用或對應。
- 來源依據:此引申義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尤其在描述朝廷重臣職責時。
- 文獻例證:
-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李豐)常衆論天下士。及得(杜)恕,甚奇之,遂與參政事,密勿之選,至乃父子兄弟相與,皆其流也。” 此處“密勿之選”指參與機密重要事務的人選 。
- 《晉書·紀瞻傳》:“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勞無負鼎,口不商歌,橫逢大運,頻煩饕竊。遂總括百揆,密勿台階。” “密勿台階”指在朝廷重要職位上處理機要事務。
-
詞源與構成
- “密勿”是一個連綿詞(或稱聯綿詞)。連綿詞由兩個音節連綴成義,不可分割解釋。常見的連綿詞如“彷徨”、“逍遙”等。
- “密勿”與“黾勉”(mǐn miǎn)、“僶俛”(mǐn miǎn)音近義通,都表示努力、勉力的意思,屬于同一詞族的不同書寫形式。
- 來源依據:語言學研究和權威古漢語詞典對此均有說明。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密勿”已非常罕用,屬于典型的書面語和古語詞。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引用古文或創作具有古風色彩的文學作品時。
- 其含義基本保留“勤勉努力”的古義,而“機要”的引申義在現代語境中幾乎不再使用。
-
同義詞與關聯詞
- 同義/近義:黾勉、勤勉、努力、盡力、劬勞、夙夜匪懈。
- 關聯(引申義):機要、樞機、機密、帷幄。
“密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連綿詞,其核心含義是勤勉努力。在古代文獻中,它常用來形容為政者或士人勤勉于王事、國事。由此核心義,又引申指處理機密重要的政務或職務。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書面語和古語詞範疇。理解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語境和文獻用例。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權威漢語工具書)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漢書》(班固,東漢曆史著作)
- 《三國志》(陳壽,西晉曆史著作)及裴松之注
- 《晉書》(房玄齡等,唐代官修史書)
- 連綿詞相關語言學論述(如王力《古代漢語》等)
網絡擴展解釋
“密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出處:
一、基本含義
-
勤勉努力
源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其中“黽勉”在魯詩中寫作“密勿”。後引申為勤勉、盡心盡力,如《宋書·劉穆之傳》中“密勿軍國,心力俱盡”。
-
機要、機密
多用于形容國家政務或重要事務的隱秘性,如《三國志·魏書·杜恕傳》“與聞政事密勿大臣”,唐代李德裕《謝賜讓官批答狀》亦提到“奉密勿之機”。
-
指機要職位
如明代黃瑜《文淵閣銘》中“入掌密勿”,指擔任朝廷機要職務。
二、詞源與演變
- 通假現象:古文中“密勿”與“黽勉”通假,均表勤勉義(、5、6、7均提及)。
- 語境差異: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密勿從事”側重勤勉,“密勿大臣”則多指參與機密事務。
三、注意事項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暗中阻止”義,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代文獻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鳌山崩淪便條搏虎嘲劇晨露從姊大兒法律效力方壺犯顔極谏吠犬豐祠港口告罄詭説沽名要譽古銅化匠踐滅寄傲椒岸加日解選巾盥金環蛇窘慴沮敗狂童拉洋片鱗介離索羅茵沒折至女子國平原君曝鰓鋪述啓草傾聽砌水曲惠戎羯儒豪濡浃升舉飾帨庶頑送心太陰曆天睠天垠銅镮徒爾尉史霧集霞城遐國顯否析骸以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