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壺的意思、方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壺的解釋

(1).腹圓口方的壺。古代禮器的一種。《儀禮·燕禮》:“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 鄭玄 注:“尊方壺,為卿大夫士也。” 賈公彥 疏:“以其燕總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兩,故知方尊為此人也。”《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漢 何休 注:“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

(2).傳說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 殷敬順 釋文:“一曰 方丈 。” 漢 班固 《西都賦》:“濫 瀛洲 與 方壺 , 蓬萊 起乎中央。” 宋 辛棄疾 《滿江紅·題冷泉亭》詞:“是當年、玉斧削 方壺 ,無人識。” 清 金農 《龍涎香二首寄吳秀才焯厲孝廉鹗》詩之二:“ 方壺 島客渺難逢,一餅凄涼話故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壺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器物、地理、神話三個角度解析:

一、器物本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方壺”最初指古代盛酒器,形制為方口長頸,常見于商周青銅禮器。此類器物多見于宗廟祭祀場合,其造型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與“圓尊”形成禮儀用器的陰陽對應關系。

二、地理名稱

作為曆史地名,“方壺”見于《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指代戰國時期齊國境内的山嶽地名(今山東淄博境内),因山體方正如壺而得名。該地曾為道家隱士修行場所,後衍生為文人詩作中的隱逸意象。

三、神話意象

道教典籍《列子·湯問》記載,“方壺”與蓬萊、瀛洲等并稱東海五仙山,其描述為“山形如壺,四方峻峭,上有金玉琉璃之宮”,成為長生文化的典型符號。此神話形象在唐宋詩詞中頻繁出現,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即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暗含對方壺仙境的追慕。

文學延伸層面,清代《淵鑒類函》收錄“方壺”詞條時特别強調其作為文人書齋雅稱的用法,取“壺中天地”的意境,喻指隔絕塵俗的精神空間。這種語義轉化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文化升華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方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1. 古代禮器
    指腹圓口方的壺形器物,常用于祭祀或禮儀場合。如《儀禮·燕禮》記載“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鄭玄注解釋其為卿大夫士所用禮器。

  2. 神話中的神山
    傳說渤海以東有五座仙山,方壺(又名方丈)位列第三,與蓬萊、瀛洲等并稱。《列子·湯問》《西都賦》等文獻均有提及。

  3. 紫砂壺類型
    紫砂壺中的一種幾何造型,以方形為主體,四面常設素面開光,工藝上需借助樣闆工具制作,泥色古樸。

  4. 澎湖舊稱
    曆史上“方壺”曾是澎湖地區的别稱,多見于古籍記載。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愛媚霸代日半璧殘凍參五長鬣朝哺車工邨塢刀砧斷酒獨撫犢角繭奪胎換骨遏滅風豪風月場膏唇岐舌告月狗續貂尾過淋鶴山皇衢換移火柴頭交葛急急煎煎看差狼牙須六臝龍荒蠻甸梅花引迷殢木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七音權正诎要桡膕曲意戎宣王屍上究善賞壽類署劵順旨馊臭素英縧脫騰簇提鈴喝號忘先微雕無恙纖白廂軍香尉獮猴桃顯休協商邪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