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腹圓口方的壺。古代禮器的一種。《儀禮·燕禮》:“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 鄭玄 注:“尊方壺,為卿大夫士也。” 賈公彥 疏:“以其燕總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兩,故知方尊為此人也。”《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漢 何休 注:“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
(2).傳說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 殷敬順 釋文:“一曰 方丈 。” 漢 班固 《西都賦》:“濫 瀛洲 與 方壺 , 蓬萊 起乎中央。” 宋 辛棄疾 《滿江紅·題冷泉亭》詞:“是當年、玉斧削 方壺 ,無人識。” 清 金農 《龍涎香二首寄吳秀才焯厲孝廉鹗》詩之二:“ 方壺 島客渺難逢,一餅凄涼話故宮。”
“方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古代禮器
指腹圓口方的壺形器物,常用于祭祀或禮儀場合。如《儀禮·燕禮》記載“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鄭玄注解釋其為卿大夫士所用禮器。
神話中的神山
傳說渤海以東有五座仙山,方壺(又名方丈)位列第三,與蓬萊、瀛洲等并稱。《列子·湯問》《西都賦》等文獻均有提及。
紫砂壺類型
紫砂壺中的一種幾何造型,以方形為主體,四面常設素面開光,工藝上需借助樣闆工具制作,泥色古樸。
澎湖舊稱
曆史上“方壺”曾是澎湖地區的别稱,多見于古籍記載。
補充說明:
“方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方(ㄈㄤ)和壺(ㄏㄨ)。方的拆分部首是“方”(ㄈㄤ),壺的拆分部首是“豆”(ㄉㄡ)。方壺的筆畫總共有11畫,方字的筆畫為4畫,壺字的筆畫為7畫。
“方壺”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荀子·非相》:“雖有松摧土決之患,則何傷乎方壺之容?” 在這裡,“方壺”用來表示一個容器的樣子,比喻容貌端莊美麗,極具吸引力。
在繁體字中,“方壺”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方字的形狀更接近于正方形,壺字的形狀則更接近于一個容器的側面視圖。這種寫法更加貼近事物的本來面貌。
以下是關于“方壺”一詞的例句:
組詞:方形、方寸、方向、壺蓋、壺口。
近義詞:方形、方正。
反義詞:圓壺、彎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