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諺語。《曆史研究》1976年第2期:“ 周馥 在 兩廣 總督任内, 廣東 流傳着這樣兩句民諺:‘窮了 廣東 一省,富了 周馥 一家。’”
民諺是“民間諺語”的簡稱,指在民衆中廣泛流傳的、用簡潔語言表達生活經驗或哲理的短句。以下是詳細解釋:
民諺源于民間智慧,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生活實踐總結出的經驗性語言,常以口語化形式傳播。例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民諺屬于諺語的一種,但更強調“民間性”和“集體創作”屬性,區别于典籍記載的格言。
民諺一詞由“民”和“諺”兩個字組成,是指民間流傳的諺語或俗語的總稱。
《康熙字典》中将“民”字的部首歸為個人,“諺”字則歸為言。根據這個分類,可以得知“民”字的部首是“亻”,而“諺”字的部首是“言”。根據筆畫統計,《康熙字典》中“民”的筆畫為5畫,“諺”的筆畫為13畫。
“民諺”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是中國民間智慧的結晶。它來源于人們在生活、工作和社交中的經驗總結和感悟。民諺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傳遞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幫助人們加深對生活和社會的認識。
在繁體字中,“民”字的寫法為「民」,“諺”字的寫法為「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會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民”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為「缗」,在隸書時期的寫法為「缗」或「氏」。而“諺”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為「罙」,在隸書時期的寫法為「罙」或「㞢」。
1. 民諺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話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高度,而是内在的修養和才德。
2. 這個民諺說得非常有道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味着隻有勇于面對困難和挑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民族、民間、諺語、諺文、諺誦、古諺
俗語、諺語、格言
正語、文言、文學語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