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献的意思、民献的详细解释
民献的解释
民之贤者。亦借指民众。《书·大诰》:“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 孔 传:“今之明日,四国人贤者有十夫来翼佐我 周 。” 章炳麟 《讨满洲檄》:“﹝军政府﹞为是与内外民献四万万人契骨为誓。”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献的解释 献 (獻) à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献。贡献。捐献。献身。献礼。借花献佛。 表现出来:献技。献艺。献媚。献丑。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献。 笔画数:; 部首: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民献”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具有以下两层释义:
一、基本释义
“民献”在古汉语中指代贤能的民众群体,最早见于《尚书·大诰》“民献有十夫”,此处“献”通“贤”,指代辅佐周武王的十位贤士。这一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多与治国用人相关,如《周礼》注疏中强调“民之贤者,献于王庭”。
二、引申用法
- 指民众的贡献:汉代《白虎通义》将“献”解为“进也”,引申为民众向统治者进献智慧或物资。如《汉书·食货志》记载“岁民献其力”,特指百姓缴纳赋税的行为。
- 礼制中的代称: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提到“献民”作为礼仪环节中的民众代表,参与祭祀活动,体现古代“民本”思想。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领域。其语义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众价值的认知变化,从强调个体贤能到泛指集体贡献。
网络扩展解释
“民献”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民献”由“民”(百姓)和“献”(贤者、贡献)组成,核心含义指“百姓中的贤能之人”,后也引申泛指民众。
二、词源与文献出处
- 古代典籍:最早见于《尚书·大诰》:“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 孔传注解为“四国人贤者有十夫来翼佐我周”,即贤者辅佐君主。
- 近代用例:章炳麟在《讨满洲檄》中写道“内外民献四万万人”,此处“民献”指全体民众,词义有所扩展。
三、语义演变分析
- 本义:特指有德才的民众(如《尚书》中的用法)。
- 引申义:因贤者代表民众意志,逐渐演变为对民众的泛称(如近代文献中的借代用法)。
四、结构解析
- “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成员。
- “献”:古义中可指贤者(如“文献”中的“献”),后衍生出“奉献”之意,但在此词中保留古义。
五、相关词汇对比
- 近义词:民贤、民众。
-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但可对比“独夫”(指脱离民众的统治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例句,可参考《尚书》原文及章炳麟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宝録卑靡尘劳饬励雠贱挫针大沫崓盗兵得度鼎钟方表飞表风谤赋职根本智鹳鹤海宴河清巷道憨戏荷蒉桁梁红蕉候送黄晕鹘兀俭居洊膺谨舍记史聚变军统军竈蜡坛两部蛙力度灵人门户人家明争暗鬭捺钵牛角号攀龙附凤齐人趋庭折躬设刑世嫡事迹殊锡嘶喝酸梅桃绶同甫推收偎陇儿无寇暴死夏鼎枭健消酒嚣闻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