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鞶帨的意思、鞶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鞶帨的解釋

(1).腰帶和佩巾。 漢 揚雄 《法言·寡見》:“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惡在《老》《老》也。” 李軌 注:“鞶,大帶;帨,佩巾也。衣有華藻文繡,書有經傳訓解也。文繡之衣,分明易察;訓解之書,灼然易曉。” 清 周亮工 《朱靜一詩序》:“蓋皆先生舊日塞上噢咻諸健士,或有為先生持鞶帨者。”

(2).古代婦女用的小囊和毛巾。 唐 韓愈 《吊武侍禦所畫佛文》:“禦史 武君 當年喪其配,歛其遺服櫛珥鞶帨于篋。月旦、十五日,則一出而陳之。” 清 龔自珍 《阙裡孫孺人墓志銘》:“若夫才藝之美,能刻繆篆施金石,以及鞶帨黹紩之事,絲竹音律之具,靡不通妙焉。”

(3).比喻雕飾華麗的辭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将遂訛濫。” 清 龔自珍 《寫神思銘》:“謂懷古也,曾不朕乎詩書;謂感物也,豈能役乎鞶帨。”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九:“居然流覽關河勝,豈是尋常鞶帨詞,柳絮因風詩句好,定知傳誦徧 滇池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鞶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鞶”和“帨”兩個部分組成,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1. 本義:服飾配件


2. 引申義:華而不實的文辭

漢代揚雄在《法言·寡見》中批評浮誇文風時寫道:“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
此處以“鞶帨”比喻繁瑣的裝飾,引申為過度雕琢、缺乏實質内容的文字或形式,類似“繁文缛節”或“辭藻堆砌”。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鞶帨”多用于文學批評或學術讨論,強調對形式主義的否定。例如:“此文鞶帨滿紙,卻空洞無物。”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查閱《說文解字》《禮記》及揚雄《法言》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鞶帨》這個詞是指古代士人穿戴的一種帽子。接下來,我将為你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鞶帨》這個詞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革”和“巛”,其拼音為“ge”和“chuan”。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來源: 《鞶帨》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漢語詞彙的一種。 繁體: 《鞶帨》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鞶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鞶帨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古人寫鞶帨時更傾向于采用繁體字的形式,即「鞶帨」。 例句: 1. 他戴上鞶帨,整裝待發。 2. 這位士人頭戴鞶帨,氣質不凡。 組詞: 與《鞶帨》相關的組詞有:鞶帨帶、鞶帨繩、鞶帨筆。 近義詞: 《鞶帨》的近義詞有:幞頭、巾帼。 反義詞: 《鞶帨》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若要表示相反意義,可以使用“無帨”或“無巾帼”。 以上就是關于《鞶帨》的詳細說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