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畏懼天威。畏,通“ 威 ”。《書·微子》:“天毒降災荒 殷 邦,方興沉酗於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 孫星衍 疏:“畏畏,當為畏威。”
“畏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表示極度畏懼或害怕的心理狀态,屬于疊詞用法,強調程度加深。例如:
在《尚書·微子》等古籍中,“畏畏”通假為“威”,意為畏懼天威或權威:
“天毒降災荒殷邦……乃罔畏畏”(《書·微子》)
此處“畏畏”指商纣王不敬畏天命威嚴,導緻國家災禍。孫星衍注疏明确解釋為“畏威”。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本中的含義,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畏畏》指害怕、膽怯、畏懼的意思。它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危險或陌生事物時感到的恐懼和不安情緒。
《畏畏》的拆分部首為「田」和「一」,其總筆畫數為12。
《畏畏》是一個由「田」重複兩次構成的詞語,由于「田」字在古代漢語中代表着人們對于未知的恐懼感,因此重複出現的「田」強調了更深的畏懼之情。
《畏畏》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畏畏」。
古代漢字中,「畏畏」的寫法與現代相同,因為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詞語,沒有經曆大的變化或演變。
1. 他面對一座陡峭的山峰,心中感到畏畏可懼。
2. 孩子因為黑暗中的未知事物,産生了畏畏的恐懼。
組詞:畏懼、恐畏、憂畏、畏怯。
近義詞:害怕、膽怯、恐懼、驚恐。
反義詞:勇敢、堅強、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