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法則,同一道理。《三國志·吳志·周鲂傳》:“夫物有感激,計因變生,古今同揆。”《南史·恩幸傳論》:“而任隔疎情,殊塗一緻,權歸近狎,異世同揆。” 清 魏源 《大學古本叙》:“以《中庸》證《大學》,先後同揆,若合符節。” 章炳麟 《文學說例》:“尋其辭例,是亦同揆。”
同揆(拼音:tóng kuí)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詞性為動詞,指“遵循相同的準則或道理”。其核心含義源自“揆”的本義“度量、準則”,強調事物或行為在本質上的一緻性。
詞義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同揆”意為“同一法度、準則”,常用于描述不同主體在行為或理念上的高度統一性。例如《孟子·離婁下》中“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即以“揆”表達聖賢治國原則的連貫性。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強調邏輯、規則或道德标準的一緻性。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述:“曆代史家雖筆法各異,然其明道之旨,實為同揆。”。
經典文獻佐證
在儒家經典中,“同揆”常與治國、倫理相關聯。《孟子》趙岐注提到:“揆,度也。言聖人之道雖異代,其法度同。”這一解釋被後世《十三經注疏》沿用,強化了其權威性。
“同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ng kuí,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分析: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分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例句及注釋。
變工弊制撥爐寵賂怆涼川紅單利等殊點佥第産二姚反心菲微蓋建蠱事謞謞槐雞化緝皇繇華說簡帛将帥匠質嘉巧解送寂漠警引急旋旋谲奇款徼流播甪裡闾墓毛氂冥應潘嶽鬓匹鄭輕漚情深一往乞降啟鑰呿吟饒美榮赫三真煞鬼傻冒兒折碗實益拭眦水葓筍尖填陷題名會銅輪蜲蛇武聖香炭賢質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