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忧虑叹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今则公忠道消,奸邪计胜,众情犹有惋叹,深分却无悯嗟。” 宋 苏轼 《及第后谢秋赋试官启》:“下之士有学古之志,而无学古之功;上之人有用儒之名,而无用儒之实,顾兹媮弊,常切悯嗟。”
(2).犹哀怜。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将染乞骸之疏,犹驰就日之魂,冀仁主之悯嗟,遂老臣之休退。”
悯嗟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复合词,由“悯”和“嗟”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表示对他人或自身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叹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与用法:
复合义:“悯嗟”融合二者,强调因同情而生发的深沉叹息,情感层次较单一“悯”或“嗟”更丰富。
释为:“哀怜叹息。”例证引清代黄景仁诗:“独客悯嗟向谁语,老亲衰病念长途。”
来源:《汉语大词典》(纸质版第7卷,第109页)
注:“悯,哀也;嗟,叹也。连用表悲悯慨叹。”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87页)
未直接收录“悯嗟”,但分别注解“悯”为“怜悯”,“嗟”为“叹息”,可推知复合词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
杜甫《后出塞》:“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悯嗟 向邻里,泪下如流泉。”
此处“悯嗟”既含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亦隐含对战乱中百姓的哀悯。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世事如此,亦只有悯嗟 而已。”
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痛心,情感深沉克制。
当代汉语中极少独立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学或仿古写作,需依托具体语境理解。
来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2页。
来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悯嗟”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悲悯情怀的文言词汇,其核心语义为因深切同情而发出的叹息 ,多见于古典诗文,现代使用需结合语境。释义需依托权威辞书与经典文献,避免脱离历史背景的误读。
“悯嗟”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ǐn jiē(注音:ㄇㄧㄣˇ ㄐㄧㄝ),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既可描述个人对困境的感伤(如苏轼对科举制度的感慨),也可延伸至对社会、国家的忧思。其情感层次较深,常带有无奈或希冀干预的意味。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唐摭言》《东坡文集》等文献来源。
版本匾壶並駕草率收兵长禀骢马使登山临水典史躲难番滚滚发越蜚集附抄篙人宫粉沟池遘遇顾盼神飞孤僻翰飞寒溼核桃红丹丹哄哄红友慧光霁峰鲸口进勦金贞炅然击钟陈鼎坑堑矿砂亏贼辣味连鼇跨鲸廪台痲疯旄期貌象马庌谴呪邱索群众观点入门三牙上变汤汤神构社燕秋鸿实业收悲手勤收小的私贩莎草谭艺腿套吞炭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