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離;離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藴。明公啟晨光於積晦,澄百流以一源。”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與子昔睽離,嗟餘苦屯剝。” 明 宋濂 《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想其親屬睽離,并無一人,四顧蕭條,與影為侶。” 魯迅 《華蓋集·通訊二》:“教書一久,即與一般社會睽離,無論怎樣熱心,做起事來總要失敗。”
睽離
釋義:
指分離、離散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因空間或情感阻隔而産生的疏遠或離别。該詞蘊含因分離而産生的怅惘、孤獨之感,常見于古典文學與現代書面語中。
語源與結構分析:
二字複合後,“睽離”兼具空間分離與情感疏離的雙重内涵。
用法與語境:
指物理距離的阻隔,如親友遠隔兩地。例:
“戰亂頻仍,百姓流徙,骨肉睽離。”(描述戰亂導緻的家庭離散)
喻指因觀念、境遇差異而産生的心靈隔閡。例:
“雖同處一室,然志趣相悖,心意睽離。”(刻畫親密關系中的精神疏離)
古典詩詞常借“睽離”渲染孤寂氛圍。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隱含睽離之思。
近義詞辨析:
權威參考:
定義:“分離;離散。”收錄于第7卷第1289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釋義:“分離;離散。”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63頁。
析“睽”為“違背,不合”,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46頁。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來源僅标注紙質權威辭書信息。)
“睽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kuí lí,其核心含義為分離、離散,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之間關系的疏遠或中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與用法
該詞強調因客觀原因或時間推移導緻的分離狀态,既可指物理距離上的分隔,也可指情感、關系上的疏離。例如:親友因戰亂睽離,或思想觀念與社會脫節等()。
文學出處與例句
使用場景
適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如描述親友别離、社會關系斷裂、群體疏遠等場景,帶有一定的古典色彩(、)。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包括“離散”“别離”,但“睽離”更側重因外界因素導緻的被迫分離,隱含無奈或遺憾的情感色彩()。
現代延伸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思想、觀念與主流脫節,如“與時代潮流睽離”()。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世說新語》《納涼聯句》等文獻原文,或查閱《通用漢字正形字典》等工具書(、)。
保衛團卞璞筆海避趨不斷不賣帳部運常境攙口純誠粗安雕蟲手滴裡嘟噜鬥靡飛身格澀貢公孤削和奏花季江湄街店眷齒峻詞空氣壓縮機枯榦浪穹蘭閨欄栅連諱禮食流注理值買夜錢滅息冥茫磨它子鬧手平成窮闬秋藍任實容德容積三點水燒香賒頭食雁四膏送舊迎新桃版帖敕屯亶文擅雕龍問業相對真理洗馬校覆晞避屑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