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lture and education] 關于文化、教育的事務。即文教
(1).文德教化之事。《國語·齊語》:“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書·武成》“作武成” 孔 傳:“武功成,文事修。”
(2).非軍事方面的事情。《穀梁傳·定公十年》:“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上》:“夫有文事,必有武備,所以重蕃也。” 清 劉大櫆 《<周書岩詩集>序》:“文事武備,《穀梁》以之稱 孔子 。” 魯迅 《華蓋集續編·記談話》:“ 楊蔭榆 知道要做不成這校長,便文事用文士的‘流言’,武功用 三河 的老媽,總非将一班‘毛鴉頭’趕盡殺絕不可。”
(3).文才;文章之事。《三國演義》第二二回:“ 陳琳 文事雖佳,其如 袁紹 武略之不足何?”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八·墨》:“蓋 後梁 、 南唐 、前後二 蜀 ,其主俱好文事,各地置筆墨紙務之官。”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附 清 徐作肅 評:“通篇以不治 河 為主,變化出沒,極文事之樂。”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唐 之世,僧徒不通于文事,書其師語以俚俗之語録。”
“文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了古籍記載與現代用法:
拼音:wén shì
核心含義:指與文化、教育相關的各類事務,廣義可涵蓋文教領域()。
文德教化之事
指通過文化、禮儀進行道德教化。
古籍例證:《國語·齊語》提到“文事勝矣”,指以文德代替武力治國;《尚書·武成》中“武功成,文事修”強調武功與文教并重()。
非軍事的政務
與軍事活動相對,泛指政治、經濟等日常治理事務。
出處:《穀梁傳》載“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強調治國需文武兼備;晉代袁宏《後漢紀》進一步闡釋文事與武備的平衡()。
文才與文章創作
指個人的文學才能或與寫作相關的事務。
例句:清代劉大櫆以“文事”形容文章造詣;明代牌坊“孝感動天”表彰朱則文的孝行,體現文事與德行的結合()。
如今“文事”多用于曆史、文學語境,如描述古代文教政策或學術活動,例如科舉時代祭拜魁星以祈求考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國語》《後漢紀》等文獻。
《文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文”和“事”兩個字組成。
⽂(文)是一個由“文”字旁的四筆組成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曰”,有4個筆畫。
⼮(事)是一個由“亻”、一撇和一橫組成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亻”,有8個筆畫。
《文事》是古代漢字的用法,它的字面意思是“文雅的事情”或“文學事務”。它源自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活動,指代與文學、文化等相關的事情。
在繁體字中,《文事》的寫法為「文事」。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文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它們的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
1. 他對于文事非常有興趣,經常參加一些文學講座和讀書會。
2. 她熱衷于文事,經常創作一些優美的詩歌和散文。
文化、文學、文雅、文明、文人、文稿、文獻、文藝、文明、文本、文物
文化、學問、學術、文學、文藝
武事、軍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