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lture and education] 關于文化、教育的事務。即文教
(1).文德教化之事。《國語·齊語》:“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書·武成》“作武成” 孔 傳:“武功成,文事修。”
(2).非軍事方面的事情。《穀梁傳·定公十年》:“因是以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上》:“夫有文事,必有武備,所以重蕃也。” 清 劉大櫆 《<周書岩詩集>序》:“文事武備,《穀梁》以之稱 孔子 。” 魯迅 《華蓋集續編·記談話》:“ 楊蔭榆 知道要做不成這校長,便文事用文士的‘流言’,武功用 三河 的老媽,總非将一班‘毛鴉頭’趕盡殺絕不可。”
(3).文才;文章之事。《三國演義》第二二回:“ 陳琳 文事雖佳,其如 袁紹 武略之不足何?”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八·墨》:“蓋 後梁 、 南唐 、前後二 蜀 ,其主俱好文事,各地置筆墨紙務之官。”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附 清 徐作肅 評:“通篇以不治 河 為主,變化出沒,極文事之樂。”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唐 之世,僧徒不通于文事,書其師語以俚俗之語録。”
文事指與文化、教育相關的活動或事務,特指非軍事性質的文教工作。該詞強調通過典籍、禮儀、教育等途徑進行社會治理與文化傳承,與“武備”相對。以下是具體解析:
指詩書典籍、禮樂教化等非軍事領域的治理活動。如《論語·季氏》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其中“修文德”即包含文事内涵,主張以文化感召取代武力征伐。
古代多指通過科舉、辦學、修史等舉措推行教化,如《史記·儒林列傳》所述“文帝好刑名之言,然猶廣開文事”,體現以文治國的理念。
“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首次以“文德”對應武力,奠定“文事”概念雛形。
“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明确将文事與武備并列為治國兩大支柱。
當代語境中,“文事”涵蓋文化管理、學術研究、教育推廣等範疇。例如教育部統籌的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地方志編纂等,均屬文事延伸。
參考資料
“文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了古籍記載與現代用法:
拼音:wén shì
核心含義:指與文化、教育相關的各類事務,廣義可涵蓋文教領域()。
文德教化之事
指通過文化、禮儀進行道德教化。
古籍例證:《國語·齊語》提到“文事勝矣”,指以文德代替武力治國;《尚書·武成》中“武功成,文事修”強調武功與文教并重()。
非軍事的政務
與軍事活動相對,泛指政治、經濟等日常治理事務。
出處:《穀梁傳》載“雖有文事,必有武備”,強調治國需文武兼備;晉代袁宏《後漢紀》進一步闡釋文事與武備的平衡()。
文才與文章創作
指個人的文學才能或與寫作相關的事務。
例句:清代劉大櫆以“文事”形容文章造詣;明代牌坊“孝感動天”表彰朱則文的孝行,體現文事與德行的結合()。
如今“文事”多用于曆史、文學語境,如描述古代文教政策或學術活動,例如科舉時代祭拜魁星以祈求考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國語》《後漢紀》等文獻。
悲抑鞭縛匾窄穮蓘參撾徹案出線定西番鈍重蓋鐘龔隗恭行天罰雚筋規法簋簠圭門龜字過隙還衡寒來暑往寒碪鶴邑徽織賤鄙腳乘戛玉敲冰精奇驚人寄宿機算具臣開店可什涼光礫石屋面攣縮馬裘苗嶺袅繞逆折旁勃蒲線遷排籤省凄風冷雨妻帑凄惋诎奸瑞色燒丹少壯生平事例錢貪重逃身違幹微課先前絃幺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