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傲放縱;高傲超逸。《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軍國事皆與 彧 籌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傳》:“﹝ 禰衡 ﹞恃才傲逸,臧否過差,見不如己者不與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诃剌侘國》:“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慎東美 字 伯筠 ,秋夜待潮于 錢塘江 ,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對月獨飲,意象傲逸,吟嘯自若。”
傲逸是漢語複合詞,由"傲"與"逸"兩個語素構成。從《漢語大詞典》釋義來看,"傲"指傲慢不遜,"逸"含超絕、放縱二義,合指性格狂放不羁、行為不受拘束的特質。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多用于描述文人名士的處世風範,如《晉書·隱逸傳》載"阮籍傲逸,志氣宏放"即為此類典型用例。
詞義發展經曆了三個演變階段:最初特指魏晉名士的疏狂品性,如《世說新語》記載嵇康"傲逸太過";唐宋時期演變為對文人風骨的褒揚,蘇轼《與米元章書》贊其"傲逸之氣,足以蓋世";明清後漸含貶義,《紅樓夢》評點本中"傲逸太過反成輕狂"的批注,反映語義色彩轉變。
近現代辭書釋義呈現多維闡釋:《辭海》(第七版)定義為"傲慢放縱,不拘禮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則強調"清高灑脫的文人氣質"。這種釋義差異體現了傳統語義與現代認知的融合。相關詞語"傲誕""傲達"等,可參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比釋義。
“傲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氣質特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基本含義
指“高傲放縱”或“高傲超逸”,包含雙重特質:
延伸特質
根據文獻用例,可進一步細化為:
曆史人物描寫
南朝裴松之注《三國志》以“恃才傲逸”形容祢衡,反映其因才華而蔑視世俗評價的态度。
文學意象塑造
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通過“意象傲逸”描繪文人超然物外的風骨。
多用于描述兩類情境: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解析,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隘跼暗壩白棉百試苞丘報時巴西利亞庯峭不語先生巉空辏集大茀戴季陶道歉底定隊主二享飛屐飛梯風塵碌碌紛嘩幹凈土購置瓜田之嫌桂台迦陵湔拔甲正己饑己溺箕裘相繼睊怒科教空城計蘭盆梁孟相敬六紀龍馬精神鸾杯冥晦民庸抹頭幕柱腦瓢兒牛肉清亮晴哢卿尹騎者善墜三聚扇誘師大訟獄燙剪堂事貪禍僞媮翁博五藴縣份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