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少數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史記·匈奴列傳》:“﹝ 東胡 ﹞與 匈奴 間,中有棄地,莫居,千餘裡。各居其邊為甌脫。” 司馬貞 索隱:“ 服虔 雲‘作土室以伺 漢 人’。又《纂文》曰:‘甌脫,土穴也。’” 張守節 正義:“境上斥候之室為甌脫也。” 明 唐順之 《度潮河》詩:“幾處穹廬移就草,數家甌脫曲依泉。” 清 揆叙 《鷹坊歌》:“地偏寂寞少人住,但作甌脫供鷹坊。”
(2).指屯戍之人。《漢書·匈奴傳上》:“其君長以下數千人皆驅畜産行,與甌脫戰,所戰殺傷甚衆,遂南降 漢 。”
(3).邊地;邊境荒地。 宋 陸遊 《送霍監丞出守盱眙》詩:“空聞甌脫嘶胡馬,不見浮屠插霽煙。”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詩:“如何甌脫區區地,竟有違言為小球。” 王國維 《<國學叢刊>序》:“歷代開疆,尚多甌脫。”
(4).指兩國分界的緩沖地帶。 羅惇曧 《中法兵事本末》:“如彼提及,須由我措置,分界應於關外空地,作為甌脫。”
“瓯脫”是古代漢語中的特殊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語言、文化等多角度綜合解析:
屯戍設施
指古代少數民族(如匈奴)用于屯戍或守望的土室,類似邊防哨所。這一解釋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被明确記載:“各居其邊為瓯脫”。
代指戍邊者
引申為駐守邊境的士兵或屯戍之人,如《漢書·匈奴傳》提到“與瓯脫戰”,即與戍邊軍隊交戰。
地理概念
學界對“瓯脫”的釋義存在分歧,主要集中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史記》《漢書》等古籍記載,以及現代學者對匈奴制度的研究。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民族研究》1985年第二期及《内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六期相關論文。
《瓯脫》(ōu tuō)是一個有着濃厚地域特色的詞語,主要出現在中國福建一帶的方言中。它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狀态或表達某種情緒,意思是抑郁、悶悶不樂、心情煩燥。
《瓯脫》的拆分部首為瓜(瓯的部首,保持原詞的意義)和肉(脫的部首,保持原詞的形狀)。整個詞語共有11個筆畫。
《瓯脫》一詞來源于福建方言中的口語表達,福建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這個詞在該地區被廣泛使用。它可能是受到福建特有的地理條件、氣候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響而産生的。
在繁體字中,「瓯」和「脫」的寫法相對保持不變,隻是筆畫的細節有所不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瓯」和「脫」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可以辨認出這兩個字。
1. 他最近一直很瓯脫,似乎有什麼煩心事。
2. 天氣這麼熱,誰都容易變得瓯脫。
瓯脫并沒有其他相關的詞語組合,它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形容詞使用。
近義詞:煩躁、郁悶、不開心
反義詞:開心、快樂、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