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柝的意思、鸣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柝的解释

敲击梆子使发声。常用以巡夜和聚众。 唐 符载 《士洑镇保宁记》:“向至暮夜,则渔者唱,樵者和,荡荡然罢鸣柝吠犬之惊。” 宋 范成大 《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之三:“万陇登禾新霽色,千村鸣柝旧寒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炊熟则鸣柝聚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柝

一、释义

“鸣柝”指古代巡夜时敲击木梆以报时或警示的行为。“鸣”意为发出声响,“柝”特指打更用的木梆(梆子),合称表示通过敲击梆子传递信号。此词多用于描述夜间治安、军营巡守或城门启闭时的制度性声响,常见于文言诗文。

二、字义溯源

  1. “柝”的本义

    “柝”为形声字,从木、斥声,本指古代巡夜用的实心木梆。《说文解字·木部》释:“柝,判也。从木,斥声。”段玉裁注:“判木为两片,中空旁有柄,击之以报警。”其形制多为中空木筒或硬木块,敲击时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便于夜间远传。

  2. “鸣”的动作性

    “鸣”强调主动发声,《玉篇·鸟部》载:“鸣,声也。”此处引申为敲击动作产生的声响,凸显“柝”作为工具的警示功能。

三、功能与典源

  1. 巡防报时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专人(如“更夫”)按更次鸣柝,既报时辰亦示警戒。《周礼·天官·宫正》载“夕击柝而比”,郑玄注:“柝,戒守者所击也。”印证其治安用途。

  2. 军事应用

    军营中鸣柝为纪律象征。《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金柝”即金属梆子,指代严整的戍边生活。

四、文献例证

五、现代关联

“鸣柝”属历史词汇,今已少用,但“柝”作为文化符号仍见于“击柝”“金柝”等文言引用,或用于形容传统夜间报时机制。其文化意涵在研究中常关联古代城市管理、军事制度等领域。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鸣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语境,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基本释义

“鸣柝”指敲击梆子(古代木制打击器具)发出声响,常用于夜间巡防或召集民众。其中,“鸣”为发声动作,“柝”即梆子,是古代报时或警戒的工具。

2.结构与用途分析

3.引证与文学关联

唐代符载在《士洑镇保宁记》中描述:“向至暮夜,则渔者唱,樵者和,荡荡然罢鸣柝吠犬之惊。”此句通过“鸣柝”与自然声响的对比,烘托出安宁的夜晚氛围。

4.相关扩展

“鸣柝”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与治安管理方式,兼具实用功能和文化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历史背景,可查阅《全唐诗》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表白宾桹帛子参差唱喏侈慢踳谬大郡彫玉动植断还封家稾荐割闹宫沟功绪勾刀鍭矢槐燧豗聒毁泯护脚虎门条约奸僞锦归金石丝竹九龙殿空头祸筐缘窟宅蓝天怜养卖糖幕下内重外轻驽马鈆刀排叉配割飘姚破茬扑花巧故翘英乞答杀地烧钱纸省括市用制殊奇讨力腾口铁锁银鈎踢蹋题柱通陌退路威摧畏葸小围虾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