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敢的意思、莫敢的詳細解釋
莫敢的解釋
猶莫非。《元朝秘史》卷一:“将 沼兀列歹 不做兄弟相待,説道:在家常川有 阿當合 兀良合歹 人氏的人往來,莫敢是他的兒子?”《西遊記》第十六回:“莫敢是盜賊,謀害我們的?”《西遊記》第二四回:“師父别時叮嚀,教防他手下人囉唣,莫敢是他偷了我們寳貝麼?”
詞語分解
- 莫的解釋 莫 ò 不要:莫哭。 沒有,無:莫大。莫非。莫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不,不能:莫如。莫逆。莫須有。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緻的結論)。愛莫能助。 古同“漠”,廣大。 姓。 ' 莫 ù 古同“暮
- 敢的解釋 敢 ǎ 有勇氣,有膽量:勇敢。果敢。敢闖。敢死隊。敢作敢為。敢怒而不敢言。 謙辭,“不敢”的簡稱,冒昧的意思:敢問。敢請。敢煩。 方言,莫非:敢許。敢怕。敢是哥哥回來了? 筆畫數:; 部首:攵; 筆
專業解析
“莫敢”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在成語或書面語中。其核心含義是“沒有人敢” 或“不敢”,表示因敬畏、恐懼、規矩等原因而無人敢于做某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莫: 否定性無定代詞,意為“沒有誰”、“沒有什麼” 或“不”。在這裡主要指人(“沒有誰”)。
- 敢: 動詞,意為“有膽量做”、“敢于”。
- 組合義: “莫敢” = “沒有人敢” 或 “不敢”。它強調的是一種普遍性的、因某種強大壓力(如權威、恐懼、禮法)而導緻的集體性不敢或禁止狀态。例如:“莫敢仰視”(沒有人敢擡頭看)、“莫敢近”(沒有人敢靠近)。
-
語法功能:
- “莫敢”通常後接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莫敢 + V”的結構,表示“沒有人敢做V這件事”。
- 它在句中主要作謂語,描述主語(通常是群體或泛指對象)的狀态或行為限制。
-
語用色彩:
- 敬畏與恐懼: 常用于描述對強大力量(如君王、神靈、猛獸、嚴法)的敬畏或恐懼,導緻無人敢于冒犯或接近。例如:“左右莫敢動。”(周圍的人沒有誰敢動。)
- 規矩與禮法: 也可表示因遵守嚴格的規矩、禮法或等級制度而無人敢于越界。例如:“群臣莫敢谏。”(大臣們沒有誰敢進谏。)
- 絕對性與普遍性: “莫敢”表達的否定具有絕對性和普遍性,強調在特定情境下,所有相關對象都處于“不敢”的狀态。
-
常見用法與例證:
- 成語: “莫敢誰何”(沒有人敢對他怎麼樣,形容無人敢過問或幹預)。
- 典籍例證:
-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是時,赤泉侯為騎将,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左右皆泣,莫敢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 《戰國策·齊策一》:“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群臣莫敢谏。”(《戰國策·齊策一》)
-
與現代“不敢”的區别:
- “不敢”: 適用範圍更廣,可用于個體或群體,主觀性更強,可以表示個人的膽怯、顧慮或禮貌性的謙讓。語氣相對平實。
- “莫敢”: 文言色彩濃,強調群體性、普遍性 的“不敢”,通常是由于外部強大的壓力(權威、恐懼、規則) 導緻的絕對禁止或無人敢于觸犯的狀态。語氣更莊重、更有力度。
權威來源參考: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該詞典是研究古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對“莫”作為無定代詞(“沒有誰”、“沒有什麼”)和“敢”的釋義清晰準确,并收錄了大量包含“莫敢”的古代例句。商務印書館官網通常有該詞典的介紹或購買鍊接(例如: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請注意具體鍊接可能因版本更新而變化,此處為示例格式)。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對“莫敢”的詞義、用法及曆史演變有更詳盡的解釋和豐富的書證。可通過出版社官網或大型圖書館查詢。
- 經典古籍原文(如《史記》、《戰國策》、《論語》等):這些典籍是“莫敢”一詞最原始、最權威的語料來源,其上下文能最準确地體現該詞的語義和語用。例如國家圖書館的“中華古籍資源庫”或專業古籍整理網站(如“國學大師”、“古詩文網”)可提供部分原文查閱(例如: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雖然“莫敢”在現代已不常用,但該詞典在解釋相關成語(如“莫敢誰何”)或作為古語詞收錄時,會給出簡明釋義。商務印書館官網同樣可查(例如: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請注意具體鍊接可能因版本更新而變化)。
網絡擴展解釋
“莫敢”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表示“不敢”
字面含義:由否定詞“莫”(無、沒有)與“敢”(有膽量)組合,意為“沒有人敢”或“不敢”。
例句:
- 《元朝秘史》卷一:“群臣憤嫉,莫敢出氣。”(指群臣憤怒卻不敢發聲)
- 丁謂權傾朝野時,“衆莫敢抗”(衆人不敢反抗)。
二、表示推測,相當于“莫非”“難道是”
用法:多用于疑問句,表懷疑或推測,常以“莫敢是”形式出現。
例句:
- 《西遊記》第十六回:“莫敢是盜賊謀害我們的?”(難道是盜賊所為?)
- 《元朝秘史》提到:“莫敢是他的兒子?”(推測某人身份時的疑問)。
補充說明
- 詞性差異:作“不敢”時為動詞短語,表實際行為;作“莫非”時為疑問副詞,表語氣推測。
- 演變:現代漢語中“莫敢”已較少使用,其推測義多被“莫非”“難道”替代,而否定義則融入“不敢”的表達中。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判斷其含義,避免單一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拔和扳樁相腳暴熭采薪之疾扯拽吃儎沖天村筋代勞東蘠獨舉杜口絶言诽諧豐緻福至心靈各抒所見購問古交市熇然赫日混厚或體迦箅香金相玉振進資酒權爵名句集跼天促地醪醴牢騷雷首留牋冕旒妙竹閩蚋木柺諾藤朋宴砌累缺絕認保狀手腕子水盂數碼相機慝怨提留痛感桶盤晚禾危地文選物靈遐赆相伯仲賢合現今笑効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