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琥珀饧的意思、琥珀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琥珀饧的解釋

糖饴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饧餔》:“琥珀餳法:小餅如碁石,内外明徹,色如琥珀。”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俗亦於歲旦嚼琥珀餳,以驗齒之堅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琥珀饧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傳統糖類食品,其名稱源于色澤與質地特征。“琥珀”形容其晶瑩透亮如天然琥珀的視覺效果,“饧”則特指麥芽熬制的糖漿類食品。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唐宋時期成為宮廷與民間節令食品,常以麥芽、糯米為原料經發酵糖化後制成,成品呈半固态琥珀色,口感綿軟清甜。

從制作工藝考據,琥珀饧屬于寒食節“饧大麥粥”的衍生品,北魏時期已出現将糖稀塑形成特定觀賞形态的記載。唐代《食療本草》提及琥珀饧具有潤肺止咳功效,宋代《東京夢華錄》詳述汴京市集售賣的“玉柱糖”“乳糖獅子”等皆屬琥珀饧工藝制品。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明确将其歸入藥用糖類,指出“饴即軟糖,琥珀色者乃上品”。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文學研究與傳統食品工藝研究領域。當代《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均收錄此詞條,釋義着重其曆史語境中的食品屬性與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琥珀饧”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糖饴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琥珀饧(hǔ pò xíng)指一種古代糖饴,因色澤如琥珀而得名。北魏《齊民要術》記載其制作方法為“小餅如碁石,内外明徹,色如琥珀”,說明其形态晶瑩透亮,類似琥珀的質感。

  2. 文化習俗
    宋代《雞肋編》提到,民間有在歲旦(新年)嚼琥珀饧的習俗,通過咀嚼這種硬糖來檢驗牙齒是否堅固。這一習俗反映了古代人對健康與吉祥的樸素追求。

  3. 命名來源
    名稱中的“琥珀”并非指樹脂化石本身,而是借用琥珀的色澤與通透感,形容糖饴的外觀特征。這與古代常以寶石命名食品的慣例一緻(如“冰糖”)。

  4. 現代認知
    該詞在現代已不常用,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文獻研究中。需注意,其與藥用琥珀(樹脂化石)無直接關聯,後者在中醫中被用于安神、化瘀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齊民要術》《雞肋編》等原始文獻,或參考古代飲食文化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北半壁江山拔十得五崩竭辯議趁打哄褫褙丑扇鉏铻翠采催花雨點指畫字地理環境決定論飯場福壽綿綿負陰抱陽幹白狗苟鼓吹樂黑盞黃連祖呼搧焦憂積疊傑人驚然瘠疲訣别倔奇軍條聚齊克陷冷酷連壤令譽漫叟迺公撚接泡漩峭急曲心山嶝尚古子攝空沈健時限水涔涔惕勵體校通亨推卸晚稼玮瑰微驗悟理鄉譜纖施小出下性子喜從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