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吳大伯”。 周 古公亶父 ( 太王 )長子, 仲雍 、 季曆 之兄。 太王 欲傳位 季曆 及其子 昌 (即 周文王 ), 太伯 乃與 仲雍 出逃至 荊蠻 ,號 勾吳 。後因以稱出亡而讓君位與弟者。《左傳·闵公元年》:“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 吳大伯 ,不亦可乎?”《國語·晉語一》:“君得其欲,太子遠死,且有令名,為 吳太伯 ,不亦可乎?” 韋昭 注:“ 太伯 讓 季歷 ,遠適 吳 越 ,後 武王 追封為 吳伯 ,故曰 吳太伯 。”《新唐書·李泌傳》:“ 建寧王 誠賢,然 廣平 冢嗣,有君人量,豈使為 吳太伯 乎?”參閱《史記·吳太伯世家》。
吳太伯(又稱泰伯)是周代吳國的始祖,其曆史地位和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身份與背景
吳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仲雍、季曆的兄長。因父親欲傳位給賢能的幼子季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與仲雍主動避讓,遷居南方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以“文身斷發”的習俗示不可繼位,成就了“三讓天下”的美德。
2. 建立吳國
太伯在荊蠻地區自稱“句吳”,被當地百姓擁立為領袖,歸附者達千餘戶,奠定了吳國的基礎。其弟仲雍繼位後,吳國逐漸發展,周武王滅商後正式分封太伯的後裔周章為吳國君主,成為周朝諸侯國之一。
3. 曆史評價
孔子曾贊其“德至矣哉,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強調太伯的謙讓精神是吳國文化的根源。後世将其視為道德典範,并尊為江南開發的先驅。
4. 生卒與成就
據記載,吳太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卒于公元前1194年,享年91歲。他通過避位讓賢間接促成周文王、周武王的崛起,同時推動了中原文化與江南地區的融合。
吳太伯不僅是吳國的開創者,更是中華文化中“禮讓”精神的象征,其事迹在《左傳》《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詳載。
《吳太伯》是指中國古代吳國的太守吳太伯,他是吳國的開國元勳,為人忠誠勇敢,被後人稱為“吳國之祖”。
《吳太伯》的拆分部首是“吳”字的“口”部,筆畫數量為6畫。
《吳太伯》的來源即為吳國太伯的名字,屬于人名用字。繁體字的寫法為「吳太伯」。
在古時候,吳太伯的名字也是以「吳太伯」的形式寫入史書和文獻中。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形狀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1. 吳太伯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
2. 我們應當學習吳太伯為國家、為民族作出的貢獻。
吳國、太守、元勳、開國、君主、名将、功勳、忠誠、勇敢、貢獻。
吳大伯、吳國之祖。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