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太伯的意思、吳太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太伯的解釋

亦作“吳大伯”。 周 古公亶父 ( 太王 )長子, 仲雍 、 季曆 之兄。 太王 欲傳位 季曆 及其子 昌 (即 周文王 ), 太伯 乃與 仲雍 出逃至 荊蠻 ,號 勾吳 。後因以稱出亡而讓君位與弟者。《左傳·闵公元年》:“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 吳大伯 ,不亦可乎?”《國語·晉語一》:“君得其欲,太子遠死,且有令名,為 吳太伯 ,不亦可乎?” 韋昭 注:“ 太伯 讓 季歷 ,遠適 吳 越 ,後 武王 追封為 吳伯 ,故曰 吳太伯 。”《新唐書·李泌傳》:“ 建寧王 誠賢,然 廣平 冢嗣,有君人量,豈使為 吳太伯 乎?”參閱《史記·吳太伯世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太伯,亦稱泰伯,是中國古代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吳國的始祖。其名字在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中主要有以下釋義和記載:

一、核心釋義

  1. 身份溯源

    吳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季曆的長兄,周文王姬昌的伯父。為避讓王位繼承權,與弟仲雍南奔至荊蠻之地(今江蘇無錫一帶),建立勾吳國,成為吳國開國之君。

    來源:《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2. “讓德”典範

    “太伯讓王”被視為儒家推崇的禮讓精神象征。為成全父親傳位于幼弟季曆(周文王之父)的意願,主動出走,被孔子譽為“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來源:《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1. 吳文化奠基

    太伯南遷後“斷發文身”,融入當地百越族群,傳授中原農耕技術,建立城邑(今無錫梅裡),奠定吳國文明基礎,被尊為江南開發先驅。

    來源:《吳越春秋·吳太伯傳》:“太伯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

  2. 後世評價與紀念

    東漢桓帝敕建“泰伯廟”(今無錫梅村),唐代稱“至德祠”,曆代帝王追封為“王”。其“三讓天下”典故成為中華謙讓美德的代名詞。

    來源:《梅裡志》載曆代祭祀沿革;《漢語大詞典》“泰伯”詞條釋其讓國事迹。

三、權威文獻佐證

吳太伯在漢語語境中承載“禮讓”“拓荒”雙重文化意象,既是曆史人物,亦是道德符號,其事迹通過正史、典籍及地方志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吳太伯(又稱泰伯)是周代吳國的始祖,其曆史地位和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身份與背景
吳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仲雍、季曆的兄長。因父親欲傳位給賢能的幼子季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與仲雍主動避讓,遷居南方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以“文身斷發”的習俗示不可繼位,成就了“三讓天下”的美德。

2. 建立吳國
太伯在荊蠻地區自稱“句吳”,被當地百姓擁立為領袖,歸附者達千餘戶,奠定了吳國的基礎。其弟仲雍繼位後,吳國逐漸發展,周武王滅商後正式分封太伯的後裔周章為吳國君主,成為周朝諸侯國之一。

3. 曆史評價
孔子曾贊其“德至矣哉,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強調太伯的謙讓精神是吳國文化的根源。後世将其視為道德典範,并尊為江南開發的先驅。

4. 生卒與成就
據記載,吳太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卒于公元前1194年,享年91歲。他通過避位讓賢間接促成周文王、周武王的崛起,同時推動了中原文化與江南地區的融合。

吳太伯不僅是吳國的開創者,更是中華文化中“禮讓”精神的象征,其事迹在《左傳》《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詳載。

别人正在浏覽...

背景别鶴離鸾比然步遊産利禅枝齒如瓠犀鸱尾絺章飾句從者殿主第二乘東部豆甲端拱風鵬害臊哼哼懷羞晦明檢栝撿閱诘戎治兵傑特接席驚劫寄予軍聲揩羯鼓狂妄潰崩愧心來辰藍蒌老早梁麗黎萌镂脂剪楮落職模憲蠰谿窮埏秋蜩曲惠人造纖維散禁視若兒戲十族衰庸阘懦水球太阿蹄鐵團員危苦污累舞文飾智相捐銜檢骁犷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