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螟蜮的意思、螟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螟蜮的解释

螟和蜮,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吕氏春秋·任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高诱 注:“蜮,或作螣,食心曰螟,食叶曰蜮, 兗州 谓蜮为螣,音相近也。” 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唐 陆贽 《奏依京兆所请折纳事》:“只如螟蜮为殃,豌豆全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螟蜮是汉语中的复合型名词,由“螟”和“蜮”两种害虫名称组合而成,泛指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根据《汉语大词典》,“螟”特指螟虫,是一种蛀食水稻、玉米等作物茎干的昆虫幼虫,如三化螟、二化螟等;而“蜮”在古代文献中多指食禾苗叶的害虫,或与“蟊”并称“蟊蜮”,例如《诗经·小雅》中“去其螟蜮,及其蟊贼”即描述农人清除害虫的场景。

从现代农业科学角度,《辞海》将“螟蜮”解释为“螟类与蜱螨类害虫的统称”,其中“蜮”可能包含部分寄生性螨虫,这类生物通过啃食植物组织或传播病害导致作物减产。在古汉语语用中,“螟蜮”也引申为暗中为害的邪恶势力,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以“除螟蜮,安良善”比喻肃清社会隐患。

需注意的是,“蜮”在部分方言或文献中另有“短狐”(传说中含沙射人的水生动物)的含义,但此义项与农害无关,故不纳入“螟蜮”的释义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螟蜮”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míng yù,指两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螟和蜮均为危害禾苗的害虫,其中:

    • 螟:主要指钻心虫,幼虫常蛀食稻茎或嫩芽(如三化螟、二化螟);
    • 蜮(或作“螣”):
      • 广义指食叶类害虫(如蝗虫);
      • 部分文献中,兖州地区将“蜮”称为“螣”,二者发音相近。
  2. 古籍记载

    • 《吕氏春秋·任地》提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强调清除杂草可减少虫害;
    • 晋代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以“螟蜮恣中田”形容农田虫害肆虐的场景。

文学与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害虫种类或防治方法,可参考农业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榜班春宝镇卑疵臂环不得人心车盖尺帛楚馆单丝罗得工夫点索钝学累功铎舞二三其节发还風飈風規丰获凤舞龙飞该涉弓子官法帖归命荒恣魂干夹袋人物剑芒金章紫绶尽职旧踪吉网罗钳裾状下摆雷鍧楞角连屯梨花香龙渊蓦越纳罕闹天儿逆境盼恋破气情亲区闻陬见涩炼十二峰识见时难手法手作衰靡书丹停当汙潦乡赋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