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絕句的意思、絕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絕句的解釋

舊詩體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固定體裁,其核心特征為四句成篇。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絕句“以五言或七言為主,講究平仄對仗,押韻嚴格”。該體裁形成于南朝樂府民歌,至唐代發展成熟,成為文人創作的重要形式。

從詩歌結構分析,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兩類。五絕如王之渙《登鹳雀樓》采用“仄起平收”的聲律模式,七絕如王昌齡《出塞》遵循“平起仄收”的格律規範。據《中國詩歌格律綱要》記載,标準的絕句第三句多不用對仗,通過起承轉合實現意境升華。

在文學史上,絕句的興盛與唐代科舉制度密切相關。《全唐詩》收錄的絕句作品逾萬首,李白、杜甫等大家均有傳世名作。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特别指出:“絕句之法,貴在含蓄,一句一意,句絕而意不絕”,這揭示了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特質。

當代學者在《詩體流變考》中強調,絕句的創作要求作者在二十或二十八字内完成完整的意象構建,既要有工整的形式美,又要體現深邃的思想内涵。這種“戴着鐐铐跳舞”的創作方式,使其成為檢驗詩人語言功力的重要标尺。

網絡擴展解釋

絕句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概念
    絕句是唐朝興起的近體詩形式,每首四句,通常五言或七言,分别稱五絕、七絕。它源于南朝齊梁時期的五言四句小詩,最初不要求平仄,後逐漸律化。

  2. 名稱由來
    有兩種說法:一是“截句”,即截取律詩的四句(如首尾或中間兩聯);二是從“五言短古”演變而來,經唐代聲律定型。但“截句”之說被清代學者質疑為形式主義臆斷。

二、形式分類

  1. 按格律分

    • 律絕:受律詩格律約束,講究平仄對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鹂鳴翠柳)。
    • 古絕:格律自由,可押仄聲韻,早于律詩出現,如《玉台新詠》中的古絕句。
  2. 按字數分

    • 五絕(五言絕句):每句五字,共20字,如王之渙《登鹳雀樓》。
    • 七絕(七言絕句):每句七字,共28字,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 六言絕句較少見,如王維《田園樂》。

三、形式特點

四、文學特點與代表作品

  1. 意境凝練
    以精煉語言勾勒畫面,如杜甫《絕句》用“黃鹂”“白鹭”“千秋雪”“萬裡船”四組意象,展現生動春景與漂泊感慨。

  2. 情感豐富
    既可表達閑適(如杜甫筆下草堂春色),也可寄寓深刻哲理或時代感慨(如杜牧詠史詩)。


示例解析(杜甫《絕句》):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之地阿社抱神辯覆鼻端生火筆蹤布政倡酧丑詈篡絶麤鄙甔石丹萸點畫地處丁甲對口相聲杜造飛虎旗趺架浮飄負要幹蘭高旻罐車鳏窮瓜期害釱江海不逆小流匠宰解空人金珥景旦祲容獗豎開赦寬展臉上淋離蘆牌鑢錯美惡美利奴羊毛内需平波品族秦诿楚諈權變聖誨神色怡然施糜時談說破屯奇土煙完配武旦無萬千相質弦外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