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养子;过继儿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回目:“ 张员外 义抚螟蛉子, 包龙图 智赚合同文。”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 桂喜 ,居 松秀堂 , 杨寳林 螟蛉子也。”
(2).比喻有承继关系的事物。《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文章指出 曾今可 写的白话诗,实际上却是旧体诗的螟蛉子。”参见“ 螟蛉 ”。
“螟蛉子”一词包含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与生物学现象综合理解:
这一用法源自《诗经·小雅·小宛》的记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观察到蜾蠃(一种寄生蜂)将螟蛉(鳞翅目幼虫)带回巢穴的现象,误以为蜾蠃无子而收养螟蛉为后代。实际上,蜾蠃是将卵产在螟蛉体内作为幼虫食物(现代生物学已证实此行为)。但因这一误解,“螟蛉子”成为收养关系的代称,例如:
因螟蛉从幼虫到成虫的形态巨变,该词衍生出“表面平凡,内藏能量”的比喻义,如形容看似普通的诗文实则蕴含深意。
生物学上,螟蛉是稻螟蛉等鳞翅目幼虫(体绿色,行动似尺蠖),而蜾蠃属于膜翅目,两者实为捕食关系。这一科学认知与古代文学意象共同构成了该词的丰富内涵。
《螟蛉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蛹”或者“蚕宝宝”。螟蛉子是指蚕缚茧中的幼虫形态,属于昆虫类的一种。
螟蛉子的部首是虫字部,由“虫”字构成。它的笔画顺序是:虫(6画)。
螟蛉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而繁体字中的“螟”字的写法为「蠓」,发音和意义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螟”和“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螟”字的写法为「螟」,由左边的“虫”字部和右边的“冥”字组合而成;而“蛉”字的写法为「蛉」,由左边的“虫”字部和右边的“夌”字组合而成。
1. 蚕宝宝们在蚕茧中变成螟蛉子,最后化为美丽的蝴蝶。
2. 农民要精心照料螟蛉子,才能培育出优质的丝绸。
蚕丝、蚕茧、蚕宝宝、蚕农
蚕子、蚕蛹
蛾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