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懦弱愚昧。 唐 陸贽 《興元賀吐蕃尚結贊抽軍回歸狀》:“臣質性孱昧,不習兵機;但以人情揆之,時亦偶有所得。”
“孱昧”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需從構詞語素角度解析其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對“孱”的釋義,“孱”本義指軟弱、弱小,如《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中“趙相貫高曰:‘吾王,孱王也’”;引申可表淺薄、卑劣,《漢書·張耳傳》注“孱,劣也”。“昧”則指昏暗不明,《說文解字》釋為“昧爽,旦明也”,後衍生出蒙昧、隱蔽之意,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兼弱攻昧”。
組合成詞時,“孱昧”可理解為“弱小且蒙昧”,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能力、認知層面的雙重匮乏狀态。例如《宋史·藝文志》中“孱昧之君”即指懦弱昏庸的君主。該詞在近現代文獻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代政論或史書評價體系,常與“剛明”“英斷”等詞形成語義對立。
需要注意的是,“孱昧”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等當代規範辭書收錄,其釋義主要依據古漢語語素組合規律及曆史文獻用例。欲了解更詳盡的語源脈絡,可參考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第一版第4冊第58頁、第5冊第326頁對“孱”“昧”的單字訓诂。
“孱昧”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hán mèi,其核心含義為懦弱愚昧,屬于貶義評價。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性格或能力上的懦弱(缺乏決斷力或勇氣)與愚昧(見識短淺、思慮不周)兼具。該詞常用于形容人資質平庸、不擅謀略,或批評某事物缺乏深度與活力。
出處與用例
最早見于唐代陸贽《興元賀吐蕃尚結贊抽軍回歸狀》:“臣質性孱昧,不習兵機;但以人情揆之,時亦偶有所得。” 此處為自謙之辭,表達作者對自身能力的謙遜評價。
近反義詞
白衣會伯子飽雨豹足比甲逼問比屋連甍塵世川陸帝記笃災峨嶪發辣放濁拊髀高華高壓釜個般格殺無論公使館黑古隆冬會者不忙将然嬌嫮接骨潔整井底蛙進退有常酒渣鼻缭戾料選啰哩啰嗦緑營蠻夷大長禖壇民極腦瓜仁尼童子拍衮棚籍評奬品品仆仆風塵牽混情昵情恕理遣稔禍挼曲子賞節折伐駛風勢路詩趣贳死同例晚興瞎話陷擊閑料嘴哮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