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霜侵淩。 唐 戴叔倫 《曉聞長樂鐘聲》詩:“霜淩萬戶徹,風散一城聞。”
(2).冰淩。 克非 《春潮急》五:“隆冬到初春, 川 西北深丘陵地帶的早晨,是常常會有些霜淩的。” 克非 《春潮急》十二:“比起霜淩下的氣溫,溝裡的水其實不算冷。”
“霜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寒霜侵淩
指冬季寒冷的氣候中,霜或冰對自然環境的侵襲。例如唐代詩人戴叔倫在《曉聞長樂鐘聲》中寫道:“霜淩萬戶徹,風散一城聞”,描繪了寒霜覆蓋千家萬戶的凜冽景象。
此用法多用于文學描寫,強調自然環境的嚴酷或冷寂感。
冰淩
指低溫下形成的冰晶或冰柱。如作家克非在《春潮急》中提到:“川西北深丘陵地帶的早晨,是常常會有些霜淩的”,此處指具體的冰淩現象。這類描述常見于對冬季自然景觀的寫實記錄。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方言場景。若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作品。
霜淩是指在寒冷的天氣中,水分凝結成冰晶并附着在物體上的現象。這些冰晶會在物體表面形成一層薄而透明的冰凍覆蓋物,并且通常會在清晨或夜晚出現。霜淩常見于冬季氣候寒冷且濕度較高的地區。
霜淩的拆分部首是雨(yǔ)和冫(bīng),其中雨表示與煙霧、水氣有關的事物,而冫表示冰。霜淩共有10個筆畫。
《霜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在《爾雅》中有記載“霜曉曰霜去淩也”(霜淩是說霜消失)。在《說文解字》中,“淩”字形狀如冰形,上方像雲,象征着冬季霜凍蔓延。至于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同的變遷。根據《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的記載,古時候的霜淩寫作“霜淩凜”。這種寫法更加強調冰冷寒冽的感覺。
1. 清晨的田野上,一片片霜淩閃爍着銀光。
2. 冬日的早晨,霜淩把樹枝和草葉覆蓋成了白色的世界。
組詞:冰霜、霜凍、霜染、霜寒。
近義詞:凍、冰凍、結霜。
反義詞:溶化、融化、化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