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襃諱的意思、襃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襃諱的解釋

亦作“褒諱”。揚善隱惡。《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襃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至於遠古則不然,夫其所録也,略舉綱維,務存褒諱,尋其終始,隱沒者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襃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寫作“褒諱”,其核心含義指史家或文人在記載曆史、評價人物時,既有所褒揚,又有所隱諱的筆法或态度。它體現了古代史書撰寫中“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原則,即在記錄時對尊者、賢者的過失或缺點進行避諱,同時對其功績德行予以褒揚。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組合:

    • 襃 (bāo): 同“褒”,意為贊揚、嘉獎、稱頌。本義指衣襟寬大,引申為宏大、贊美。
    • 諱 (huì): 意為避忌、隱瞞、隱諱。指因有所顧忌而不願或不敢直說,特指對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避開不直稱,也引申為隱瞞缺點、過失。
    • 合義: “褒諱”二字結合,即指在記述或評價時,同時包含褒揚稱頌和避諱隱惡兩種行為或原則。
  2. 核心含義與應用:

    • 史書筆法: 這是“褒諱”最典型的應用場景。中國古代史官在撰寫史書(尤其是官方正史)時,往往遵循特定的倫理規範。對于當朝或前朝的帝王、重要功臣、聖賢人物等,史家既要記錄和頌揚他們的功績、美德(褒),又要對他們的錯誤、污點、隱私或可能損害其形象的事情進行避忌、曲筆或隱去不記(諱)。這是一種維護統治秩序、社會倫理和特定人物形象的特殊書寫策略。
    • 為尊者諱,為賢者諱: 這直接點明了“褒諱”的對象和目的。“尊者”指地位高的人,如君主、長輩;“賢者”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對他們進行“褒諱”,是社會等級制度和道德觀念在曆史書寫中的體現。
    • 委婉表達: 在更廣泛的語境下,“褒諱”也可以指一種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即在陳述時,對負面或敏感内容有所保留或修飾,同時突出正面内容。
  3. 典籍例證:

    • 這個概念與儒家經典《春秋》的筆法密切相關。《春秋》被後世認為寓含“微言大義”,其中就包含了“褒諱”的原則。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在記錄曆史事件時,通過特定的措辭(如“弑”與“殺”的區别)來體現褒貶(褒揚正義,貶斥邪惡),同時也必然包含對某些人物事件的隱諱。
    • 後世史書,如《史記》、《漢書》等,在記述本朝開國皇帝或當朝皇室成員時,也常常運用“褒諱”筆法。

“襃諱”(褒諱)是一個反映中國古代曆史書寫倫理和語言策略的詞彙。它特指在記述曆史、評價人物(尤其是尊者、賢者)時,史家或文人同時采取褒揚其善行功績與隱諱其過失缺點的做法。這種筆法根植于傳統社會的尊卑秩序和道德觀念,旨在維護特定形象和社會穩定,是理解古代史書和文獻的重要概念。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襃諱”是一個漢語詞彙,現結合多個來源的釋義與引證進行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1. 古代文獻

    •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提到“刺譏襃諱挹損之文辭”,指史書在記錄時隱去負面内容以維護形象。
    • 唐代劉知幾《史通·疑古》稱“務存褒諱”,說明古代史官對敏感内容采取避諱态度。
  2. 現代釋義
    多用于形容曆史記載或文學創作中刻意突出正面、淡化負面的表達傾向,類似“為尊者諱”的修辭手法。

三、相關擴展

四、注意事項

因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報囚寶塔佛肸出圈兒黨綱刀美蘭對股方便面泛萍附葬溉汲趕海告首搆成鈎婁古文觀止海波海峤毫毛橫矛華镳恍蕩昏寵将仲子蹐駁穅秕科髻可知道匡俗濟時潰癕來得個蠟燭麗日論解悶人敉谧末人凝立偏跛頻率僻邪茄子頃宮蜻蜓舟頃息青腫鳅海熱腦瑞圖入奸山照生産品生魂神舍身求法石箧數典頭報王魁負桂英享薦鹹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