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跼蹐。謹慎小心貌。 唐 駱賓王 《疇昔篇》:“誰能跼迹依三輔,會就 商山 訪四翁。” 陳熙晉 箋注:“迹,一本作蹐。” 清 曹寅 《使院種竹》詩:“人生幾逆旅,投足每跼迹。時無 王子猷 ,兀坐豈終夕。”
“跼迹”是一個較為少見的合成詞,需拆分“跼”與“迹”分别解釋其含義,再結合語境理解整體意義:
跼(jú)
本義指身體蜷曲、拘束的狀态,引申為處境困頓或行為謹慎。如:
迹(jì)
多指事物留下的痕迹或行為表現。如:
綜合釋義
“跼迹”可理解為:
示例用法
古籍中可能用于描述“身處困境的行事痕迹”或“謹慎行事的表征”。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如:“跼迹難尋”可指因拘束導緻痕迹隱晦,或行為謹慎未留明顯迹象。
注意:該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準确解讀,建議提供完整出處或語境。
跼迹(jū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部首:足(zú)和亦(yì),共計9個筆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長卿說始皇曰:‘人臣所任重名用之地,乃大事也。其有血食九族之辜,薦之陛下,不可複職任也。’至于對楚勝己者,乃天下之稱,陛下不問而已,且以名地者,自足之名也。今天下雖罷乎長者,所争者莫若名地,以此觀之,名地上大臣,苟不疑矣。’始皇聞之,乃命長卿乃擇戍将。”在古代,人們将戰地進攻的腳印稱之為“跼迹”,後來逐漸引申為行進的步履、足迹。
在繁體字中,跼迹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在跼迹這個詞中,寫法相對保守,僅有的區别是“迹”字中的“土”字旁的畫法。在商周時期,土字旁是一個方框,但到了戰國時期就演變成了一個環形。在現代漢字中,土字旁則簡化為一橫。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跼迹這個詞:
1. 他腳步匆匆,留下了一串跼迹。
2. 這片土地上充滿了曆史的跼迹。
3. 老舍先生的小說中,總能品味到舊時北京的跼迹。
跼迹的組詞:跼迹地、跼迹聲、跼迹自限。
跼迹的近義詞:行迹、足迹、步履。
跼迹的反義詞:不出門、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