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臣的意思、外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臣的解釋

(1) [(in ancient China) minister from a foreign state]∶古諸侯國的士大夫對别國君主的自稱

(2) [vassal state]∶古代指藩屬

(3) [local officials]∶地方官吏

詳細解釋

(1).古諸侯國的士大夫對别國君主的自稱。《禮記·雜記上》:“﹝士﹞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他國之人,則曰外臣。”《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猶藩臣。《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於邊。”《史記·西南夷列傳》:“ 南越王 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裡,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 宋 陸遊 《南唐書·元宗紀》:“三月,遣司空 孫晟 及禮部尚書 王崇質 使 周 ,削去帝號,奉表請為外臣,猶不許。” 清 唐甄 《潛書·用賢》:“ 犬戎 雖強虣,亦終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隱居不仕者。《南齊書·明僧紹傳》:“ 太祖 謂 慶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堯 之外臣。朕雖不相接,有時通夢。’” 唐 任華 《寄李白》詩:“高歌大笑出關去,且向東山為外臣。” 金 元好問 《長壽新居》詩:“詩酒娛中歲,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後論》:“外臣者隱處之臣也。天下亂則賢人隱,故以外臣終焉。”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蘇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難。二子 昭文 、 貫時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為 貫時 作傳,其言‘少時美好,自稱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與大内的宦官稱内臣相對。 清 侯方域 《宦官論》:“今也,外臣不敢與聞内事,而中貴苛刻暴橫民間。”《紅樓夢》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參見“ 内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臣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義項:

一、核心釋義

  1. 諸侯國對天子的自稱

    指分封制下,諸侯國君在周天子面前的自稱,表示臣屬關系。如《禮記·雜記》載:“諸侯使人使于諸侯,使者自稱曰‘外臣’。”

  2. 藩屬國對宗主國的稱謂

    古代附屬國或邊遠部族政權向中原王朝稱臣時,其君主自稱“外臣”,以示政治臣服。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單于緻漢帝書自稱“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漢廷則視其為“外臣”。

  3. 官員對外邦的謙稱

    本國使節出使他國時,可謙稱本國君主為“外臣”,體現外交禮儀中的尊卑秩序。


二、補充義項


三、曆史背景與演變

“外臣”概念植根于宗法制與朝貢體系,凸顯古代中國“華夷秩序”中内外有别的政治倫理。隨着中央集權強化,該詞漸集中于指代藩屬關系,至明清時期多用于邊疆民族及鄰國(如朝鮮、安南)對中原王朝的臣屬表述。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外臣"詞條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政治制度類釋義
  3.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職官與外交制度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外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政治術語,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四類含義:

一、諸侯國士大夫的自稱

古代諸侯國的士大夫出使或向其他國家的君主緻信時,會謙稱自己為“外臣”。例如:

二、藩屬國的代稱

指臣服于中央王朝的邊疆政權或附屬國,例如:

三、地方官吏的别稱

在部分文獻中特指非中央官員的地方行政人員,如《南齊書》将地方隱士明僧紹稱為“堯之外臣”。

四、朝臣的對稱(與宦官相對)

在特定曆史時期,與宮廷宦官(内臣)形成對應的概念,如《潛書》中“犬戎終為周之外臣”。

注:

  1. 該詞在不同朝代含義有所演變,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2. 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多見于曆史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鼇頭保泰持盈辨決弊帷陳熟重仞楚剌刺網倒垂蓮打雪仗締袂多義屙金溺銀琺琅犯曲風旱複性黉宇化為泡影昏人簡赅将撫堅潤薦新嬌傲腳梯稽服驚雁金甲九相眷望爵谥可耐控制流計算機澇窪地老總連胸利舌羅織緑窗麻亂民有菜色破碗破摔起離取勝濇濇勝迹食不累味爽豁疏決束水四弘泰運陶熔統體文選學無命無私有弊隙縫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