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饋贈財物。餽,通“ 饋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 繇 長子 基 ……居 繇 喪盡禮,故吏餽餉,皆無所受。”
2.軍糧。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至於遠方之民,肝腦屠於 * ,筋骨絶於餽餉……陛下必不得而見也。”《明史·太祖紀一》:“懸軍深入,餽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
3.送飯。《三國志·魏志·常林傳》“於是鹹共嘉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性好學, 漢 末為諸生,帶經耕鉏。其妻常自餽餉之, 林 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4.引申指款待。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凡郡縣之富民舉而籍其名,得錢數百萬,以為酒食餽餉之費。”
“餽饷”是“饋饷”的異體寫法,其中“餽”通“饋”,兩詞含義相通。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饋贈財物
指向他人贈送財物或禮物,表達敬意或謝意。
例:《三國志·吳志·劉繇傳》提到“故吏饋饷,皆無所受”。
運送糧饷
特指為軍隊運輸糧食、物資等後勤保障。
例: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中“數千裡饋饷”。
款待、招待
引申為以食物或財物招待他人。
例: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饋饷滋盛”。
糧饷本身
直接指代軍隊所需的糧食和物資。
例:《明史·李善長傳》提到“主饋饷,甚見親信”。
軍糧
特指戰時軍隊的糧食供應。
例:蘇轼《代張方平谏用兵書》中“筋骨絕于饋饷”。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完整内容可參考《三國志》《明史》等文獻,或查閱、2、4、6的原始出處。
餽饷(kuì xiǎ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給别人送的禮物或報酬。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右邊是“食”部,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意義;左邊是“鬼”部,表示祭祀。餽饷的拆分筆畫為14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文化。在古時,人們在特殊的節日或儀式上會給神靈或上級領導獻上食物作為禮物,以表達敬意和感謝。這個傳統慢慢演變為現在所說的“餽饷”,表示給别人贈送禮物或報酬。
在繁體字中,餽饷的寫法為饋餉。
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古時餽饷的寫法有所變化。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稱為“頁傷”,意思是給予上級或長輩的禮物。而另一種說法認為其古代寫法為“餽湘”,表示給予美味食物的賞賜。
以下是一些關于餽饷的例句:
與餽饷相關的組詞有:餽贈、餽送、餽贈、餽金等。
其近義詞包括:禮物、報酬、贈品等。
反義詞可以是:索要、剝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