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喪事。《晉書·李胤傳》:“ 太康 三年薨,詔遣禦史持節監喪緻祠,諡曰成。”
“監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監喪(拼音:jiān sāng)指主持或監督喪事的職責,常見于官方或正式場合。該詞由“監”(監督、主持)和“喪”(喪事)組合而成,強調對喪葬儀式的管理或執行。
根據《晉書·李胤傳》記載,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李胤去世後,皇帝下诏派遣禦史“持節監喪緻祠”,并追谥其為“成”。這裡的“監喪”即指禦史代表朝廷主持喪葬儀式,體現官方對重臣喪事的重視。
部分網頁(如)提到“太監喪屍”等現代語境下的用法,可能與原詞無關,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區分。
監喪(jiān sāng)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在喪期中擔任守靈職責、守護亡者靈柩的人。監喪一詞由“監”和“喪”兩個部分組成。
根據筆畫和部首的拆分,監喪可以拆分成以下部分:
- 監(jiān):部首是仿字旁,筆畫數為8,表示監視、看管的意思。
- 喪(sāng):部首是丨,筆畫數為4,表示失去、死亡的意思。
監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的喪葬禮儀中。在古代,人們相信在喪期中需要由一些人負責看守亡者的靈柩,以保護亡者的靈魂不受邪祟侵擾。這些負責守靈的人被稱為“監喪”。而如今,監喪多用于形容在喪期中擔任守靈職責的人。
在繁體字中,監喪的寫法為“監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監喪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有時候“監”字的形狀會稍微有所變化,而“喪”字的結構也可能不完全相同。這是受到古代文字演變的影響。
以下是一些使用監喪的例句:
- 這位長者一直擔任家族喪事的監喪職責。
- 在喪期中,他們輪流擔任監喪,确保亡者安詳入殓。
以下是一些與監喪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監護、監視、監獄、喪葬、喪事
近義詞:看守、守靈、護衛
反義詞:自由、解脫、守望(反義詞的選擇與監喪的具體含義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