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監喪的意思、監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監喪的解釋

主持喪事。《晉書·李胤傳》:“ 太康 三年薨,詔遣禦史持節監喪緻祠,諡曰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監喪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職能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監督喪事的執行”。《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主持喪事”或“督察喪禮儀節”的行為,常見于官宦家族或皇室成員的喪禮中。

從曆史制度層面分析,監喪職能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周禮·春官》記載,大宗伯下設專職官員“監喪”,負責督導諸侯、卿大夫的喪葬流程,确保符合禮制規範。唐代發展出更系統的監喪制度,《唐六典》規定五品以上官員薨逝後,須由朝廷派遣使者“監護喪事”,這一制度在《宋史·禮志》中得到延續。

文獻例證顯示該詞具雙重使用場景:一是指官職,如《後漢書·禮儀志》載“置監喪谒者”,二是指行為,如歐陽修《歸田錄》所述“遣内侍監喪于宅”。明清時期,監喪制度逐漸融入地方宗族體系,《大明會典》要求地方官員需對品官喪儀“臨視監喪”。

網絡擴展解釋

“監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監喪(拼音:jiān sāng)指主持或監督喪事的職責,常見于官方或正式場合。該詞由“監”(監督、主持)和“喪”(喪事)組合而成,強調對喪葬儀式的管理或執行。

曆史背景與用例

根據《晉書·李胤傳》記載,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李胤去世後,皇帝下诏派遣禦史“持節監喪緻祠”,并追谥其為“成”。這裡的“監喪”即指禦史代表朝廷主持喪葬儀式,體現官方對重臣喪事的重視。

補充說明

  1. 讀音與構成:
    • “監”讀作jiān,此處意為監督、管理;
    • “喪”讀作sāng,指喪事、葬禮。
  2. 應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受命處理重要人物的喪葬事務,帶有禮儀性和權威性。

注意事項

部分網頁(如)提到“太監喪屍”等現代語境下的用法,可能與原詞無關,需結合上下文謹慎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敗鼓皮不趨事蠶花逴俗絶物次卿刺宥淡汝濃抹地面站二戴焚除分國浮金阜陵還周寒鄉河東獅吼合任覈選和壹悔賴悔之晚矣假借簡少教工皎皛警鍊謹徒激賞開興口吧吧狼吞虎咽聯號鱗冊噜哩噜蘇輪指煤斤梅落蜜漿木棦木椁墓諵詀内閤癖子棄逆歸順蘧伯玉染患閏餘市俚獸心遢邋田裡挑引推船脫檔土芝無匮汙辱夏日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