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震動。《北齊書·楊愔傳》:“ 愔 辭氣溫辯,神儀秀發,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卷上:“及﹝ 昭君 ﹞入辭,光彩射人,悚動左右。”《明史·劉宗周傳》:“詔納其言,宣付史館,中外為悚動。” 郭沫若 《沸羹集·怎樣使雙6*十6*節更值得紀念》:“在會談已經得到結果的十月八日的晚上,適逢其會中共代表團的秘書 李少石 在汽車上被人槍殺了。這事在當時很引起了劇烈的悚動。”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悚動漢語 快速查詢。
“悚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悚動”指因恐懼、驚訝等強烈情感引發的不安或震動,既包含心理上的震撼,也涉及身體反應(如顫抖)。例如《北齊書》中描述楊愔言辭令百官“悚動”,即體現其言辭帶來的震撼效果。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由人物言行、事件沖擊等引發的強烈情感波動,如恐懼、敬畏或震撼(如提到“内心深處的震動”)。現代使用中,常見于描述具有沖擊力的場景或人物表現。
需注意,部分詞典将其标注為形容詞(如),但古籍用例中多作動詞,表示“使……震動”。實際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釋義,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網的詳細條目。
悚動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或事物因為害怕、憂慮或驚奇而引起的心神不甯的感覺。拆分悚動的部首是心字旁和動字旁,它的筆畫數目是12筆。
悚動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初的意思是心跳的動作。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為形容人類害怕或緊張時心跳加快的感覺。悚動在現代漢語中經常在文學作品、心理學和恐怖故事中出現,用來表達人們内心的不安與恐懼。
在繁體字中,悚動被寫作「憟動」。雖然繁體字的使用範圍逐漸減少,但仍然被一些地區和群體使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悚動被寫成「慫動」,字形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悚動的例句:
1. 我看到那隻毛茸茸的大蜘蛛時不禁感到悚動。
2. 他聽到門外有腳步聲時,心中一陣悚動。
組詞:
- 悚然:形容害怕、恐懼的樣子。
- 悚然心動:形容心神不安,情感激動。
- 悚然失色:形容因為害怕或驚訝而臉色變得蒼白或發白。
- 悚然一驚:形容因突然的驚吓而導緻害怕或緊張的反應。
近義詞:
- 驚悚:形容使人感到害怕或緊張的情景或氣氛。
- 驚恐:形容極度害怕或恐懼的心情。
- 驚惶:形容因突發事件而導緻害怕、緊張和混亂。
- 驚異:形容因意外或突然情況而感到驚訝或震驚。
反義詞:
- 安甯:形容心情平靜、沒有恐懼或擔心的狀态。
- 平靜:形容沒有波動或變化,心境平和的情況。
- 鎮定:形容在緊張或驚恐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冷靜和理智。
【别人正在浏覽】